郑永钤
【简介】
郑永钤:1948年生,安徽合肥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散工委副主任,安徽省散曲学会会长,《安徽散曲》主编,《安徽吟坛》副主编,安徽省篆刻研究会会员。幼承家学,善书画。诗词曲论多见于《光明日报》《中华诗词》《中华辞赋》《中国当代散曲》《新安画派论坛》等几十家报刊杂志等,获第八届华夏诗词大赛二等奖和其他赛事大奖等,入选《诗百家精选》和《当代散曲百家选》,出版《诗意的沉浸--郑震艺术人生》传记和诗集《郑永钤诗词选》,主编《安徽散曲当代选》。
【小石调•青杏儿】贺宣州“中华散曲创作基地”水东古镇挂牌
“无梦到徽州”,最痴绝曲唱悠悠。水东古镇初心驻,谢公来贺,青莲来贺,这牌子恁风流。【幺篇】佳处有诗楼,宜清歌今古追游。但教国粹传承去,辛劳也罢,甘甜也罢,写了春秋。
【梁耿鉴赏】
这首贺曲看一遍似懂,看两遍发现有三处似懂非懂,皆因典入曲。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出自汤显祖笔下。欲理解其意,关键在“痴绝”二字。这两个字来自《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列传·顾恺之》: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这个“痴绝”的意思是“与众不同,不合流俗”之义。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我这一生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不像普通的人那样去追求钱财富贵,所以,我就是连做梦,也没有梦到过徽州。 现在徽州满大街张贴着这两句诗,我们切勿一知半解,想当然地认为这句话是对徽州的赞美,不知一身傲骨的汤老先生,九泉之下,得知今人误为赞美,是何感受。
谢公,即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并善辞赋和散文。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永明元年(483年),谢朓“解褐入仕”。永明九年(491年)春,谢朓作为随郡王萧子隆的文学(官名),随同萧子隆赴荆州,留下了不少诗篇。永明前、中期,他担任朝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过着无忧无虑的贵族生活。他广结诗友,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朓未预其谋,被诬死于狱中。
李白,号青莲居士。青莲,也比喻性格品质高尚的君子。
为什么用谢眺和李白的典故?因为他们都与宣州有很深的渊源,李白的一首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现在有独坐楼名胜景点,有谢眺楼,到宣州,必去谢眺楼。
主曲,郑先生化典开篇,气势逼人,此处无字胜有字,先生痴绝的是:曲唱悠悠,一反汤显祖原意,点明主题,称赞徽州古镇散曲传承之初心和作为。接下来连用两个典,当地官员、各界名士来祝贺,诗人曲家来祝贺,这牌子恁风流。
【幺篇】,通俗易懂,突出诗楼、清歌、追游,传承,对 “中华散曲创作基地” 的同仁道出:辛劳也罢,甘甜也罢,写了春秋。
全曲主旨鲜明,,层层递进,前后照应,佳句叠出。尤用典自然巧妙,让人久久回味。
【双调·沉醉东风】 书桌上的砚台
石上雨还如泪痕,砚中眉便也销魂。有清声,多苍润,含古色吹气生云。窗下临池墨色新,展花笺写绿水青山最真。
【梁耿鉴赏】
此曲当为吟物曲。前两句,从外形特征上描述砚台:石上雨,如留泪痕,砚中眉令人消魂。第三、四、五句,从质地上描述:清声、苍润、吹气生云。后两句叙述其功能,尤尾句更是出彩,将此物作用升华,耐人寻味,并与题目“书桌上” 三字相扣。
此曲给我印象最深、打动我心的,在于三点:
1.拟人用的巧妙、形象,如:泪痕、销魂等。
2.静物有动感,书桌生仙气:清声、苍润、生云,看到砚台仿佛人到大自然。
3. 尾句与题目照应,落笔严谨,手法高超。可以说,若无题目“书桌上” 三个字,就没有漂亮的尾句。
★
南广勋
【简介】
南广勋,网名长堤老树。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副主任,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北京诗词学会散曲研究会会长。
【正宫·小梁州】初秋的傍晚 (选自《当代散曲四友集》)
清风剪剪碧云高,落日杨稍。飞鸦点点欲归巢,鸽儿哨,忽近又忽遥。【幺】挨肩携子人行道,袋中青菜手中包。进小区,家门到。听得呼叫:“磨剪子磨刀!”。
【梁耿鉴赏】
全曲用白描的手法,写了初秋傍晚的所见所闻,一句一景。又写了“清风剪剪碧云高,落日杨稍” ;“飞鸦点点欲归巢,鸽儿哨,忽近又忽遥” ,用这些初秋傍晚的景象,渲染秋的清爽、明净、自在。稍字以上代平,下的准。幺篇从自然界转到人间,尾句出彩。(鸽、得,以上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