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猿图》,纸本设色,明代朱瞻基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炕头上的“护娃猴”
我国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地区,农家的炕头上,都有一个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是专门用来拴六七个月刚学会爬行的婴儿的。母亲用一根红绳子穿过石猴腿部的圆孔,再把红绳的另一头拦腰拴住娃娃。据当地人说:猴能保佑娃娃平安,长大以后精明能干。
码头上的“护航猴”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三门峡、陕县一带古老的渡口码头上,在木船靠拢码头时系绳用的木桩上都雕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猴子,煞有介事地端坐在木桩的顶端,似在东张西望。老艄公解释说:孙猴子水性好,能潜入东海大闹龙宫。敬它,可保驾护航,人船平安。
拴马桩上的“避瘟猴”
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包括山西)一带,特别是陕西的渭南地区,村村都有拴马石桩,许多拴马桩的顶端都雕有石猴,称“避马瘟”(弼马温的谐音)。究其原因,恐怕与《西游记》中,美猴王大闹天宫,玉皇大帝为安抚孙猴子,封其为“弼马温”一职有关,说白了就是养护天马的小头目。“弼马温”是御封的“官儿”,是老天爷正式任命的,所以尽管孙悟空死不愿意,且自动离职,但老百姓总是把齐天大圣与马联系在一起,走进农村,拴马桩、槽头边、农民居室,你都可以找到“公侯之神——避马瘟”的位置。
贺寿之神“抱桃猴”
猴子与“桃”似有天生不解之缘。自然界的猕猴天性喜食桃子,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就有孙猴子偷吃王母蟠桃的故事。传说蟠桃产自天宫,乃王母娘娘亲手栽植,每三百年结果一次,数量甚微,食之皆可长生不老,故名“仙桃”。至今,民间为老人贺寿时,仍以桃子作为祝寿象征。
祈求功名的“马上猴”
“马上猴”的谐音和吉祥口采是“马上封侯”。与民间玩具中的“背背猴”(辈辈封侯)都是一个意思。猴与侯谐音。侯者,官也。除此之外,猴子神通广大的功能远不止于此,还有“祈雨”、“求子”等多种功能。
关于猴的俗语
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化身的猴子,虽然在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机灵聪明,但汉语中也不乏很多戏弄和讽刺猴子的谚语和歇后语。谚语如“打虎要力,捉猴要智”、“猴子不钻圈,多筛几遍锣”、“猴子手里掉不出干枣”、“长了毛比猴子还鬼”、“猴子手下走不掉虱子”、“孙猴儿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莫叫猴子去看果,莫叫水獭去守鱼”等,虽言语朴实,读来却颇有韵味。
与猴有关的歇后语,往往把猴子视为缺乏耐性、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代表,如“猴吃辣椒——抓耳挠腮”、“猴子照镜子——没个人模样”、“猴子吃大象——亏他张得开嘴”、“猴子扛大梁——受不了”、“火烧猴屁股——团团转”、“独木桥上唱猴戏——玩命”、“猴子捅马蜂窝——倒挨一脸”、猴儿背着手走——装人相;猴子学走路——假惺惺(猩猩);猴子戴礼帽——假充文明人;猴子偷桃——毛手毛脚;猴子看书——假斯文;猴子唱戏——想起一出是一出;猴子戴胡子——要哪出没哪出;猴子偷瓜——连滚带爬等。这些歇后语诙谐风趣,令人过目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