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服务|生活|常谈|作者一|作者二|作者三|书法|绘画|红山文化|图片|下载|名家|教学|影音|党建|用户
 
【秦建军】襄江凝眸
 更新时间:2018-8-31 17:40:10  点击数:4570
【字体: 字体颜色

 

  襄江凝眸

  □秦建军

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
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这首名《大堤曲》的诗是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李白离开安陆(今湖北安陆)北游襄阳(今湖北襄阳)而客居时游汉江的见景抒怀之作,虽含伤感,却画了一幅春江水暖、堤绿花开的图画,是对汉江流经襄阳这段水域真实、大气、人文、美丽之咏叹。

  汉江,为长江最长支流,据查史料和现代最新数据可知,其又称汉水,汉江河,古称沔水,源自秦岭南麓陕西省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全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仅次于嘉陵江,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其实,不但史料中将汉江流经襄阳的这段水域叫襄江,襄阳人也这样叫,不是襄阳人的我仍这样叫。襄阳人这样叫必是归属感、自豪感使然。我这样叫,除了随众,还因为喜欢这段江水。

  这江虽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而合称“江淮河汉”,却不似长江般宽阔得野,粗线条了两岸的景,叫人不易领略两岸风情;也不似淮河般秀气得略显忧郁,让人或生惆怅;更不似黄河般黄浪滚滚,虽气势磅礴,只能使人敬,而难近。她宽窄合度,灵秀大气,正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要求。这江水从秦岭南麓出发,一径清凌凌地随路势跌宕起伏,飞珠溅玉;到了襄阳缓下步来,浪消波息,水平如镜,凝碧汇翠,静如处子。如有风来,也不兴波澜,唯水光潋滟,一望无垠。看到这水,很难让人不驻足凝眸。它温婉地躺在樊、襄两城之间,映照两岸景物,两岸景物又投影在水中,如一幅摊开的水彩画,远近、浓淡、明暗、精粗、灵拙、艳晦都恰到好处地画在画上了。彼岸,樊城高楼鳞次栉比,高欲摩天,密如林,简约,明丽,时尚,现代都市气息扑面;此岸便是襄阳的心脏了,这样说是因为襄阳市政府、检察院、财政局等政府和国家机关都在这边,一溜儿深褐色的古城墙横亘在江边,城墙巍峨古雅,城楼斗拱飞檐,繁复、凝重、古朴,看着会有刹那间的恍惚,或如穿越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旗风猎猎的古战场,或如穿越到江渡白帆、商家云集、人潮如涌的古名郡。

  江穿城过,城沿江建,遂成襄阳。

  今襄阳市以原治所于古城襄阳而得名。据主编《历代咏襄阳诗集注》的李元明在《历代咏襄阳诗集注》的《前言》中说, “襄阳”名称之来历,据《襄阳县志》记载,因“地在襄水(襄江)之阳,故名。”其历史悠久,古时为豫州之域,自东汉以来,历代襄阳行政体制虽多次变革,但古城襄阳一直为郡、州、府、路、公署、市的首府治邑。其为军事要冲,扼汉水中游,战略位置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襄阳县志》说:“襄阳,汉水如带,萦乎东北,楚山如屏,峙乎西南,天然之形势也。”因而有“铁打的襄阳”、“用武之国”之称,自春秋战国以来,发生重大战事达十次之多,比如,三国时,孙坚围攻襄阳,与刘表激战,孙坚战死风林关;关羽攻打樊城,水淹七军,大破曹兵;而一部《三国演义》,“襄阳”二字便出现了八十余处。其,经济发达,是我国古代南北经济的区域中心之一,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正如大诗人杜甫所写“既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文化深厚,有屈家岭文化时期多处遗址,有西周、春秋时期遗址多处,而文化名人或出生、或成长、或客居襄阳的更是多如过江之鲫。这些大家或留下治国名篇,如三国蜀相诸葛亮隐居隆中留下的《隆中对》,或写就千古美文,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其诗词歌赋至今读来仍脍炙人口。

  而襄江便这样一直伴着襄阳,像极了一位俊俏非常的女子,风姿绰约地漫步在千年的时光里,以她的静美、安澜、雅致、古典见证着樊、襄两城的历史变迁和汤汤云烟,睿智而浩瀚地流淌着华年,使得两岸的风景风华绝代,而让人迷醉、流连忘返。

  每去襄阳办事,无论时间多么紧迫,我都会挤一点时间匆匆赶去江边,驻足片刻,看看水,看看水两岸。看罢,才觉得自己是真切地到过襄阳。但凡时间允许,我必自二桥底出发,沿滨江大道步行至一桥底,再自一桥底步行回二桥底。一个来回中,江水、路树、行人、城墙伴着,如在《清明上河图》的某处徜徉。我且行,且看,且思。我想,这一段襄江最美,这一段襄江也是襄阳最美的景,是襄阳本土文化的集结地,最具襄阳气韵和特色。

  不能想象,如果没有襄江,襄阳会是怎样的襄阳。

  江很安静。江面甚至没有船,有的话,也是一艘白色两层的游船,却很少开动,静静地泊在临汉门前的江边;或者一只打捞水草的绛红色铁船,缓缓地行驶,在江面抚开一方涟漪,添了江面几点灵动。船的马达声很斯文,像是怕扰了这座城市的文明、宜居。间或有一个、二个带着软帽的老人坐在江边垂钓,挂饵、放线、投竿,神情专注得悠闲,像极了明代画家沈周的《垂钓图》中之老者。江边的亲水平台上,有人坐在那儿聊天,还有人坐在那儿看书,也有人坐在那儿什么也没做,就是坐在那儿看江水。路边的仿古栏杆稳稳地向前延伸,有人依着栏杆,前后左右地看,我想他们看得最多的一定是如碧的江水和铁打似的古城墙。我走累了也会靠着栏杆看水,看城墙,看城墙上的楼。我最喜欢靠在临汉门前的栏杆上,看经风雨近两千年仍不减威严和风华的临汉门。着各色衣裳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踩着溜光不平的石板从临汉门出、进。我知道,他们出临汉门是来看襄江,他们进临汉门是去看古城。

  想那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皮日休、张继等诗人词客,一定也是这样从临汉门进出。这些或出生、或成长、或客居、或长住在襄阳的大文豪,多如过江之鲫,让人数不胜数。他们住襄城,游襄江,登岘山,这方水土的美好和襄阳的“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繁华使得他们的创作激情如襄江之水一样奔流,留下无数咏叹赞美的诗词歌赋。李白的“汉江临襄阳,花开大堤暖”,杜甫的“既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孟浩然的“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白居易的“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不但至今读来脍炙人口,更是读了如临其境,如看其景,如动其情。

  荆楚地方文化研究者杜汉华、杜睿杰在其论文《充满魅力的“东方莱茵河”——关于襄阳汉江文化问题的研究 》说,襄江是一条歌、诗、词、赋的江,是南北文化交汇融合的温床,使得襄阳文化呈现出灿烂独具的南北交融的文化特色。这一特点,可从文化名人如屈原、阮籍、释慧远、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等等的成就中看到。他们本人或祖先来自于中国的北方或南方,无论是定居襄阳数代还是暂时客居或经过襄阳,都把中国南北文化的要素带来了襄阳,他们自己的文艺作品和学术成就也因为融合了南北方文化而形成了独到的特色,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席之地或重要地位。如《诗经﹒汉广》是汉水流域中国南北方文化交融的第一块结晶,融合了南、北方文化之特点,衬词和风物都是南方特色,使其成为楚辞的先声。屈原的楚辞便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其《天问》、《抽思》便是。襄阳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样式“西曲歌”、“大堤曲”及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等等,都融合了南北方文化特色而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为土生土长的襄江边之襄阳人,是中国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前半生在襄阳老家闭门苦学,吟诗填词,种蔬养竹,与乡邻为友,救患释纷,虽一度隐居在濒临襄江而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但其美名已在坊间相传。其40岁才到长安,却求仕途失望,在江淮吴越各地漫游了几年,便重回故乡襄阳定居。因孟浩然在襄阳,也因襄江的美妙和襄阳的繁华,吸引了一大批与孟浩然同时代的诗人词客来襄阳漫游、客居、长住。李白来襄阳便是如此。李白在今湖北安陆游历居住间便认识了比自己大10岁的孟浩然,两人相互欣赏,交好甚深,其为孟浩然作诗可查到的便有二首,即《赠孟浩然》与《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游历襄阳期间,赋诗五题,有《襄阳歌》、《大堤曲》、《襄阳曲四首》、《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岘山怀古》。

  孟浩然一生写与襄江、襄阳相关的诗作有30首之多。而历代诗人词客写襄江、襄阳相关的诗作达200余首。水是衍生文化的摇篮,汉江是衍生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二载体,而襄江是汉江文化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可以这样说,是襄江滋润了这些文化大家的才思,成就了这些大家的溢美千古;没有襄江,这些大家写不出这些溢美千古之作。

  我真羡慕住在襄阳的人,能日夜生活在这些大家住过的城里,像这些大家一样看襄江,游襄江,玩襄江。

  一桥、二桥、三桥如长虹卧波,连接两岸,让樊、襄两城牵手,不再有距离。一边,现代气息扑面,时尚动感;一边,古韵流溢,本土文化氛围浓郁。两种不同的人文气息因襄江的浸润而和谐,因桥的连接而融合。襄阳人真是极有福气的,能随时从桥上往来两座不同的城,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像时时在旅游,又像身临其境了一部穿越剧。这些桥,一扫《汉广》中男子相思之忧伤、遗憾,要是在今天,那男子一定不会有“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之长叹了。如果真能穿越,那男子一定会迫不及待地穿越到今天,在桥上抱得游女归。

  1970年之前,襄江是没有桥的。江水淼淼,来往两岸的只是扁舟、驳船。舟船虽具诗情画意,却极不方便、不安全,但逢风猛水急,渡人渡货只如闯鬼门关。1969年6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始在襄江修建第一座桥,即襄阳汉江大桥,是焦枝铁路上一座公、铁两用特大桥梁,于1970年4月5日完工投入使用,结束了襄、樊两城摆渡的历史。1992年5月1日,在汉江大桥建成22年后,一座现代化的公路桥——长虹大桥在不远处落成通车,结束了汉江大桥“孤单”的历史。长虹大桥,襄阳人习惯称之为二桥,与之相对的襄阳汉江大桥,襄阳人称之为一桥。2013年9月29日,卧龙大桥又在二桥不远处建成,遂成三桥,是继一桥、二桥之后,汉江襄阳市区又一特大桥梁。

  站在桥上看水极富诗情画意。那水冷冷地绿着,任桥上车流憧憧、两岸人声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护着;一贯这样静静地、冷冷地绿着,正应了白居易的“汉水碧汤汤”。它缓缓地往前流动,悄无声息,像一位极斯文的女子蹑手蹑脚地走动。人是明明站着的,看着水,也似跟水一样缓缓地向前动着了,真是体会到孟浩然的“水清心亦闲”之妙处了。想当年,孟浩然一定是站在小舟上看水,因为那个时候江上没有桥,他只能泛舟江上看水、玩水。那是何等的诗情画意,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仍静静地、冷冷地绿着,舟泛江面,水流舟移,人矗舟头,舟移心动,诗便如水一样流淌了。

  与襄江脉脉相对的便是砚山了,它虎踞在古城背后,似虎,又似翠玉的屏障;守护着古城,守护着襄江。而江水浸润的气候滋润着岘山,使得其一年四季如居春天,青着、绿着、翠着、欣欣向荣着。那巍峨古雅、斗拱飞檐的襄阳城便映着襄江清凌凌的水光沐浴在岘山的绿荫里了。

  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颇爱襄阳,他在2004年中国首届魅力城市评选中,为襄阳写了这样的评语:“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依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汇聚之地。”

  襄阳人因为喜爱这方水土,将金先生的评语精炼成: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今天,这句集名人与襄阳人才思的韵句便成了这方水土最形象、最写实、最美妙的代名词。

  于砚山顶上看襄江是大美。阳光下,襄江如一条青色的长龙般蜿蜒而过,奔向长江,金闪闪的水纹如龙的鳞甲般瑰丽;更有两岸房屋如画、绿化带如绣,美不胜收……于此,方知襄江如龙、岘山如虎,方知襄阳由龙虎守护始成人间福地,方知“向北的关驿,江南的门户” 之谓的真切,方知“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 之写实的美妙。

  襄江,真是一方好水!

  (作者:秦建军,笔名秦见君,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小说、散文、诗歌俱涉足,在省市级以上媒体发表作品400多篇、50多万字,著有散文集《一个女人的双手》,作品多次获省级以上奖项。

 

  • 上一篇: 【秦建军】和爸爸一起走路
  • 下一篇: 【秦建军】仰望红绿灯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8 金石秀水文学艺术网电话 13201781298 QQ:307816818 微信:13201781298陕ICP备07006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