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读《张晴霭诗抄注释》,有如把玩着一串喜人的出土珍珠。这些诗歌曾经震动了终南山下的一方水土,然而由于当年的贫穷落后以及人们争相借阅手稿等诸多原因,这些作品已经湮没了将近半个世纪了。 张晴霭先生虽以务农为生,却是地道的传统文人,诗书画悉能来得,而更视诗为最祟高的精神追求。蟋蟀叫了,他吟:“年年秋信尔先知,促织教人莫误期。似解老夫耽咏吟,又来床下苦催诗。”中秋节,他又吟:“月光原自不偏私,遍照人间过节时。听说东邻开夜宴,笑他有酒却无诗。”他一生写诗千多首,希望的只是“鸿爪春泥或可留”,而一个“或”字,分明反映了在他的心里,那希望是多么渺茫!然而现在终于有一些留下来了,实现了先生的牵骨动髓的夙愿。然可惜的是,现在留下来的,都是先生的暮年之作,他青壮年时代的篇什竟连一篇都看不到了。而我们知道,一般地说,青壮年时代,特别是青年时代,正是诗人们才华横溢的时代。可以推想,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都算不上先生的最得意的制作。不过即使是这些作品,也已经能够给人们以不凡的审美愉悦。这,除了应该感谢张先生生前的辛勤创作之外,还应该感谢先生的外甥牛佑民和牛天民二君。是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 余,不惜四处搜求散佚的遗稿,精心编校注释,并且捐资出版。表现在他们身上的传统美德,浓郁亲情,令人起敬。 自古以来,支撑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生产活动,无非是物质和精神两大项目。没有物质生产,人们便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无法生存;没有精神生产,虽然可以吃饱穿暖,人们却绝难摆脱蒙昧和野蛮状态,形同行尸走肉。可悲的是,几千年来,甚至在今天,却很有一些人认为精神产品特别是文学产品,是虚的,空的,有没有都是无所谓的。最典型的莫如那个红色女皇江青陛下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表演了,她疯狂捣毁了一切文化精华,还声嘶力竭地嚎叫着:“有什么了不起的,死不了人!”这里撇开她的政治野心不说,起码,这个女人是太短视了。[NextPage] 文学作为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的滋养剂,是万万少不得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上天曾经一刀砍掉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它无疑不利于其时的国计民生,但那负面影响对整个中国历史来说,只是短暂的;然而如果上天曾经一口吹灭了唐诗的万丈光焰,中国的历史当然也会照样向前发展,不过它的影响所及,必然会一直黯淡到今天,今天的中国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这儿哪儿,必然会布满着一些无法填补的黑洞。而深重的遗憾将会永远地啃啮着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肉。所以,一切曾经对我国文学做出杰出贡献的诗人和作家,都会赢得人们永恒的怀念。 张晴霭先生农田砚田并肩耕作,他的人格精神颇似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使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得到了像模像样的传承和发展。他寄情瓜棚豆架,又清高自洁,笑傲山河。如:“偶向垅头闲散步,麦田野雉猛惊人。”“偏怪榆荚不解事,枝头犹缀古时钱”。“青山似我一家物,朝朝暮暮得独看。”“好山好水看不尽,哪有功夫去做官。”再如:“山势峻嶒应似我,屹然千古可撑天。”此翁自有天翁晓,末要区区世上知。” 与陶诗不同的是,他擅以现代口语入诗,又很有几分幽默感。如:“饮牛人在夕阳外,坐个石头听鸟声。”“啐盘试罢满堂哗,一个孙女闹一家。”如:“逐鹿中原以用兵,笑他笨汉苦相争。老夫不费吹灰力,万里江山顷刻成”(《自题山水图》)。“草向丽人游处生,丽人芳草两多情。老夫也有三生幸,披美身旁写姓名”(《题踏青美人图》)。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一些咏史诗,如《潼关》、如《咸阳》,等等,虽然皆系七言绝句,却都包容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足以给人巨大的心灵启迪。在这里。我们只看看《长城》一首就够了,其诗云:“江山吞尽尚眈眈,求仙求药死不甘。万里长城防北地,灭秦人乃在江南。” 毋庸讳言,张晴霭先生的诗作,其艺术水平是不怎么齐整的,有些显得比较平庸。不过还是应该再说一句老话:瑕不掩玉,因为他的制作大部分堪称上品,闪耀着飞瀑般的绚丽光彩。它曾得到眉县周至及其周围许多群众的喜爱,那是很有道理的。依我看,即使将他的某些诗句放在我国古典式诗词的长河中去审视,也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除了以上所例举的,我们不妨再看看这样几句吧:“刷洗功夫同去垢,推敲声韵似调琴”(《学诗》)。“我醉青山山醉我,青山无语总宜人。”“老至健忘翻觉好,旧书重看又如新。偶然有客殷勤问,多是不知姓名人。”据本书所载《张晴霭先生生平事略》一文介绍,张先生曾“名噪一时。”不过该文也实事求是地披露出这样一点,即先生的所谓“名噪一时”,终归仅囿于终南山下的一隅,并未远播四方,享誉文坛。这对于具有远大抱负的痴迷诗人,无疑是极其痛苦的。所以他悲戚地叹到:“生不成名死便了,任人呼马与呼牛。”而其原因究竟何在呢?是功夫下得不够?是才力所限?对此,张先生是比较清醒的,他自我剖析道:“弄墨拈毫余好文”。看来他在进一步追究原因时又不清醒了。殊不知,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古典文学其中包括旧体诗词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了,代之而勃然大兴的是与之迥然不同的现代文学。这就叫做历史潮流变了。在此情况下,即便是李白再世,如果不去跟上潮流,而是依然拿出他唐时那样的作品,是断不会获得社会欢呼的,这便是造成张先生的一生多少有点悲剧色彩的真正原因。但这不能怨张先生的迟钝,因为任谁处于他那样的远离现代城市文明的穷乡僻壤,他的行为轨迹,都会令历史扼腕。 正如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一样,我们绝不能就此看低张晴霭先生及其诗歌创作的社会价值。张先生以他的文化人格和艺术造诣,深深影响了他所毕生辛勤耕耘的那一方水土一方人。而且,现在出版的这个集子,不但是眉县周至的父老乡亲们所期盼的,而且还会在更广阔的领域对我们伟大民族的文化积累大有裨益。张晴霭先生,一个放达自乐了一生的人,一个被贫病折磨了一生的人,一个苦苦追求了一生而终至登上崇高境界的人,应该含笑于九泉了。
二000年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