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千阳发展民间刺绣》一段难忘的美好经历
文/牛天民
陕西千阳县的乡村妇女自古以来就有爱好刺绣的传统。自八十年代起县上便对此项目给予积极扶持,经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因此,该县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的荣誉称号。
千阳刺绣能有如此的荣耀,是与当年省出版总社下乡扶贫帮困队的发掘、帮扶分不开的。有关这件事,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发生在33年前的1986年。
那一年,陕西省委在全省开了大规模的干部下乡扶贫帮困活动。我们陕西省出版总社响应省委的号召,抽调五名年富力强的干部组成工作组,由作家兼社长刘成章带队,按照省委的部署于1985年国庆假期后奔赴宝鸡市千阳县蹲点,组员有图书发行处处长王鹏,印刷工业处技术骨干乌克宁、财务处审计员李晓红、办公室秘书科长牛天民。来到县上后,县委将我们分配到了自然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城关镇和南寨乡,我们猜想县上这样安排或许是考虑我们这个组属于文化部门,即不懂经济又属清水衙门,给县乡经济发展不可能出谋划策更拿不出钱来办实事,只好将我们敬起,让我们到条件比较好的乡镇过度一年到期走人。实话实说,我们当时也确实不知道该给基层做些什么。因为在调查研究中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问题和开发项目都是需要钱来解决的,而我们根本做不到。在一筹莫展的境况下,领队刘成章提出让大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出切实可行的扶贫帮困项目。于是我们开始走村串户,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广泛接触基层干部和群众,经过十多天的走访,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住城关镇的牛天民提出可利用冯家山水库延伸到城关镇的百十亩尾库滩涂浅水区域做水产养殖兼种水稻莲藕;住在乡镇企业办的乌克宁提出可利用省上出版印刷的优势条件对县印刷厂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住在南寨乡的王鹏和李晓红提出可利用该乡妇女爱好刺绣的特点大力发展刺绣工艺,开拓销售渠道,使妇女们发挥心灵手巧一技之长足不出户,利用农闲时间即可赚钱补贴家用。他们说,这个乡的家庭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艺术图腾,作品有五毒八卦景、十二生肖图、五毒马夹、福禄寿喜图、双鱼包等, 每一件刺绣作品都象征或隐喻着人们祈平安,盼吉利,求富贵的心理,因此深受人们喜爱。用途主要是为老人祝寿,小孩庆生,婚丧嫁娶等。目前尚未进入市场销售,沒有形成经济效益,这个民间工艺项目如果加以开发引导,经济效益前景大有可为。
刘成章组长听了各点的建议,感到非常欣喜,赞扬大家深入基层摸索出扶持项目切实可行,于是便给县乡两级政府提出了扶贫帮困的行动计划,得到了认可和配合,终于使扶贫帮困有了眉目。为了使计划得到适时有效落实及时推进,乌克宁将县印刷厂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带到西安省出版总社的下属印刷厂参观学习;牛天民将库区生产队的干部和农业能手带到岐山县蔡家坡镇渭河流域参观考察水产养殖种稻种藕技术;住在南寨的王鹏则建议邀请西安美院的工艺美术老师和学生到当地指导群众提高刺绣技术,也可考虑在适当时候在省城举办一场千阳县民间刺绣作品展览,以扩大影响,开拓销售渠道,尽快形成经济效益。
组长刘成章接受了王鹏的建议,于是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一是经过精心准备,于1986年10月邀请西安美院近百人的考察团队浩浩荡荡来到该县,他们深入基层对全县的刺绣工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摸底调查,还进村入户对刺绣能手做了技术创新指导,并将该县列为了美院工艺美术系的教学基地。在专家学者们的指导帮助下,千阳县的刺绣工艺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提高。二是在省城举办专题展览,为使该县的刺绣品种走出山沟,声名远播,经工作组与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省扶贫办及千阳县委县政府的共同努力,于1987年元旦间期在西安东大街的陕西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陕西省千阳县民间刺绣工艺美术展”,省市各大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引来众多的各界人士观赏,声势隆重、轰动一时,收到了预想的宣传效果。我记得留言簿上写的有:“民间艺术瑰宝”、“高原珍品”、“高山出俊秀”、“高人在民间”、“妇女能顶半面天”、“巧手绣出神仙界”等美好赞誉。从此,西安的人知道了宝鸡西北黄土高原深处的大山沟里有个叫千阳县的地方是“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前往考察学习采购订货的团体和商人纷至沓来。
从那之后,该县将民间刺绣业当作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抓住不放,积极扶持,大力推广,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该项产业已经形成相当不错规模,现在全县从事刺绣制作的妇女达到一万多人,全年仅此可实现销售收入 1200多万元,成为广大妇女足不出户就可致富的拿手好戏。
千阳的刺绣品很受市场欢迎,其原因是构图简洁明快、造型夸张、风格雄浑。在早期时这里的刺绣作品主要是利用其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对子女,对家人,对朋友亲戚的一种祝福、保平安等。设计元素主要来源于当地的民俗文化及传统。而且侧重于实用性。比如制作成老虎枕、青蛙枕、虎头帽、五毒马甲等。其寓意大都是出于保佑老人孩童安康、以示吉祥、和善、有爱、辟邪、保平安、虎虎生威、避除灾邪等良好愿望。正由于此,民间刺绣艺人在设计图案时都不会脱离民俗、脱离本源。否则就是去其初衷的意义。当地传统四大民俗主要是婚俗、寿诞、丧葬、宗教信仰。刺绣原料以布、绸、缎、帛为主。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刺绣吸收了传统的刺绣手法,又融合了中国书画艺术,绣品中大量采用绣、贴、拼、搐工艺,精细明快,色调热烈,风格多样。在传承与发展中其形式发生了一些细微改变,从开始的侧重实用性,发展到了兼顾观赏性。从开始的只是亲朋好友之间的馈赠,发展到兼顾作为纪念品,大大增加其观赏性。
2004年,该县南寨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同年,县上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间艺术刺绣之乡”。
为何南寨镇能享有如此殊荣?原因是南寨乡是该县最早开始做民间布艺刺绣的发源地。尤其是闫家村是西秦刺绣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农村妇女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延续、传承着西秦刺绣的制作技艺。当年的巧手李爱姐奶奶和胡彩绣大姐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精湛的织绣手艺引来不少外来游人的关注,村里一批心灵手巧的妇女在他们的带动下进行布艺加工。胡彩绣的家里桌子摆满各种荣誉证书,如宝鸡市妇联、市文化局授予胡彩绣“民间美术女艺人”称号;宝鸡市政府授予她“千阳县优秀民间艺术家”称号等。走进南寨村、闫家村,人们会发现,刺绣已经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刺绣随处可见,美不胜收。当地人在门帘、窗帘、被单、枕顶、布玩具等家庭用品上都绣上了自己喜欢的图案。刺绣主要以装饰用品、祝寿用品、婚嫁用品、小孩生活用品等为主,其中小孩绣品占很大比例。从小孩出生、满月、周岁直到长大,绣品时刻伴随其左右,祈求孩子平安健康、茁壮成长,所以南寨闫家村的刺绣也被人们尊称之为“母亲艺术”。
受南寨乡刺绣艺术的影响,在千阳县,姑娘出嫁,妈妈或者姥姥都要亲手准备一套刺绣好的嫁妆;小孩出生,奶奶和外婆也都少不了送上虎头枕、虎皮帽。而且是代代相传,如今这个风俗习惯仍旧保留不变。所以,千阳集镇上出售的布老虎、虎头鞋、镇宅狮、十二生肖串等一件件色彩艳丽、充满民族特色和当地民俗特征。
与苏绣川绣不同,千阳刺绣造型、色彩大胆夸张,题材多以“老虎枕”、“镇宅虎”、“镇宅狮”、“五福捧寿”等为主,意在祈福迎祥。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图案造型严谨,色彩热烈喜庆,形象鲜明、造型生动。
在千阳每一种民俗都有相应的刺绣,每一个刺绣都代表着一段故事,蕴含着一段情感。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早期刺绣的设计来源于情感,没有固定的设计图纸,设计是由情感所决定。千阳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就珍贵在它所包含的民俗文化、独特情感故事上。这也是非遗开发人员给我们的参考。希望更多人了解到千阳刺绣、传播千阳刺绣、支持千阳刺绣的发展。
如今,千阳刺绣在当地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千阳县大力推进传统刺绣产业转型升级,以“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助力脱贫攻坚。全县21个刺绣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家庭社员7058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60.8%。2017年,千阳县从事刺绣制作的贫困家庭妇女人均增收2800元,可见刺绣在千阳县是非同小可的家庭增收项目。希望得到传承发展,使其不要失传!
这次扶贫帮困活动,使我受到不少启发,即:一、单位有钱固然是好事,扶贫组的人员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并在短期内形成效益,这是最受基层欢迎的扶贫组织;二、单位沒有钱,并非不能扶贫,只要眼睛向下,真心实意的为基层办事,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就会找到扶贫帮困的路径,并通过帮助基层干部群众通过自我输血自我救赎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扶贫帮困模式虽然短期内见不到好的效果,但是则会在后来的发展中更有前途,更有群体效益。我们所做的事情就属于后者。当年用金钱垒起来的开发项目,由于出发点急功近利,早已被市场淘汰倒闭。而我们开发的扶贫项目着眼长远,现在仍然在蓬勃发展,且前景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