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服务|生活|常谈|作者一|作者二|作者三|书法|绘画|红山文化|图片|下载|名家|教学|影音|党建|用户
 
【周阳生】范仲淹精神浅探
 更新时间:2021-12-26 7:53:17  点击数:2519
【字体: 字体颜色

范仲淹精神浅探
周阳生

  何谓精神?《辞海》注释为:"指人的情感、意志等生命体征和一般心理状态。″孙中山在《军人精神教育》一文中认为:"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都有其独特的或历史、或人物、或文章的精神高地。被康熙称为"济世良相"的范仲淹,其正能量的精神贯穿着他一生的经历,堪为千古的"精神典范″。  
  本文试从范公少年起浅探其精神的形成、发展与成熟。

(一)不畏贫寒 励志苦读

  
  范仲淹 (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四岁时随母改嫁到山东省长山县(现为邹平县)朱家,继父名叫朱文翰,并为范仲淹改姓名为朱说(一说为朱悦),在朱文翰去世后,恢复范姓。  
  朱文翰对范仲淹有着“既加养育,复勤训导”的恩情。范仲淹能成为一个有为青年,是离不开这位继父的教育,在周宗奇先先的《范仲淹传》中,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继父朱文翰不做官之后,家境日趋贫寒,加之朱家的兄弟姐妹又多,且又多在幼年阶段。家中无法让范仲淹继续读书,范仲淹的母亲谢氏便在县城里给范仲淹找了个学徒的活,但是一个月之后,范仲淹就卷着铺盖回来了,他觉得自己和掌柜的价值观不同,不愿与奸商为伍。  
  此时,年幼的范仲淹一门心思就是想读书。虽然母亲很为难,但是继父朱文翰却出面说范仲淹是一个聪明好学、志趣不凡的孩子,“不要勉强他做自己不乐意做的事,这样不会有好结果的。”  
  后来,朱文翰顾不上管自己的孩子,而是把范仲淹带在身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所以范仲淹从小就在继父的身上,学到了读书和做人的方法和道理。  
  当年范仲淹励志苦读于醴泉寺时,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便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又到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也正是这段艰辛的求学经历,磨炼了范仲淹不怕困难的励志精神。

(二)为民做官 造福天下

  
  范仲淹在入朝做官前曾说过:"我若不能拜相,那我愿意当个良医。为百姓救死扶伤,普济众生。这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后来,有人说:"你立志为相,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非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但万一不能拜相,做个良医也能济世行善、普度万民。″  
  后来范仲淹越发觉得要能造福天下,唯走仕途,从1015年做参政知事后,经过23年的历练,于1038年官拜龙图阁直学士,虽是虚衔,但已是从三品的大官了。在这期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使大宋西北边防固若金汤,夏人不敢侵犯。当时西北边陲有歌谣唱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破胆。″羌人当时称文武双全的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夏人则称范仲淹"小范老子,胸中有十万甲兵。″  
  正是由于范仲淹的大智大勇,使得边民免受了战火的涂炭,西北边陲的稳定,也为朝廷节省了庞大的军费开支。对巩固大宋政权,造福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羌人口中的"龙图老子″和夏人口中的"小范老子″,折射出的就是范仲淹的精神魅力。

(三)忧国忧民 不计得失

  
  范仲淹忧国忧民,不图个人荣华富贵,从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到五十五岁主持新政。在漫长的从政经历中,每遇关乎国家和民间的大事,都会慷慨直言,也正因为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常受朝廷排挤和中保守派的攻击,也因此范仲淹三次被贬,第一次被贬是1029年谏言太后还政。第二次被贬是因为废郭皇后一事。第三次被贬次被贬是因为1035年针对官场乱象,写了《百官升迁次序图》,既得罪了宰相吕夷简,又惹发了众怒。但范仲淹复出后仍不改初衷,其铁骨铮铮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范仲淹上书《百官图》时,是担任吏部员外郎,并代理开封知府。他愤于吕夷简整天谋私利,任人唯亲,提拔无能的亲信,欺下瞒上,把朝政搞得一团糟。所以,上朝的时候范仲淹以吏部员外郎的身份,向皇帝出示了一幅他自己编制的《百官升迁次序图》,他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官吏的考察、提拔需要一定的周期,还要有官绩的佐证,并按规定的程序办理,不能由宰相一人说了算......。″  
  捅了马蜂窝的范仲淹,因得罪了吕夷简,他多次在皇上面前诋毁范仲淹,使得范仲淹被贬到江西做官去了。  
  范仲淹被贬的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相。后来因为西夏李元昊不断进犯,朝廷再度重用范仲淹,不久吕夷简也官复原职。仁宗皇帝对范仲淹说,不要计较和吕夷简的旧怨。范仲淹说:“我过去议论的都是国家的大事,对吕宰相个人并没有什么怨恨。″后来人们把范仲淹的三次被贬称为"三光″,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在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对官员的考核与任命极为严格。他亲自取来官员册,一个个地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勾销了他们的职务。空出的位子,则从下一级能够胜任的官员中委派。使得朝廷的政务畅通,百业兴旺,民生安定,国库充盈。  
  范仲淹在几千年的王朝统治中是一位难得的人物,他无论是在政治上革新朝政,还是在军事上防御外寇,以及在作风上廉洁为民,都值得后人的称颂。他生活俭朴,不是招待客人从来不摆两种以上的荤菜,一家人的衣食也是刚够就好;然而他乐善好施,曾把皇帝赐给自己的一百两黄金全部用来犒军。可以说,范仲淹始终奉行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座右铭。《宋史》记载,他去世那天,只有六十四岁,"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四方闻者的叹息,是有崇高精神的范公逝去,而《宋史》的记载,又彰显了范公精神的永存。

(四)先忧后乐 精神不朽

  
  范仲淹无论是在主持朝政,还是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民之重望于一身。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他早年在盐城东台担任盐官时,就吁请朝廷修筑捍海堤,朝中有人说他越权议事,范仲淹据理力争,说无堤捍海,海水肆虐,何存盐业?筑堤开河,既防海潮,又通盐运,筑堤之事,当是职责所在。朝廷接纳了他的建议,于公元1024年(北宋天圣二年),命范仲淹主持修建了从楚州盐城经泰州海陵、如皋至通州海门的捍海堰,长五百八十二里。  
  明嘉靖七年(1528),海安在西寺为其建范文正公祠。清代乾隆十九年进士、西场仲鹤庆诗赞范仲淹:“茫茫潮汐中,矶矶沙堤起。智勇敌洪涛,胼胝生赤子。西塍发稻花,东火煎海水。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表达了后人对范仲淹修筑范公堤的敬仰、缅怀之情。  
  范公堤建成后,使得范公堤内的盐业蓬勃发展,当年"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的形容,道出了范公堤庇佑盐民将大海变成了取之不尽的粮仓。也为盐阜大地,构建了一座精神的长城。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是宋学开山先生、士林领袖,他开清风,尊儒道,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传道授业,为国培养人才。乃至晚年,他都"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情操,为丰富儒家的精神文化增添了宝贵的精神内涵,树立了一座流芳百世的丰碑。  
  历代名人评价范仲淹,都不吝溢美之辞。  
  南曾在仁宗朝担任过枢密副使的姜遵说:"朱学究(范仲淹)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世。"  
  苏轼则评价范仲淹是:"入为名相,出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  
  王安石称范仲淹是:"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蔡襄说范仲淹是:"公薨之后,独无余资,君国无二人也。″  
  欧阳修赞范仲淹说:"公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代大学士刘珙说:"此五君子(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踈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范文正杰出之才,本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不多见。″  
  苏辙评价说:"范文正公笃于忠亮,虽喜功名,而不为朋党。″  
  苏洵评价说:"斯人一去,就算道成亦无滋味。″  
  黄庭坚说:"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  
  王十朋说:"堂堂范公,人中之龙。″  
  吕中评价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第一。″  
  南宋文学家罗大经说:"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一,富韩皆不及。″  
  刘漫塘说:"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应居第一。"  
  罗璧说:"陈平为宰相,不问钱、谷、讼狱,丙吉为宰相,不问横道死人,但以镇国家、理阴阳、亲诸侯、附百姓为事,汲黯为九卿,拾遗补过,范文正公所至为政,敦礼教、厚风俗,皆识其大者也。"  
  元好问说:"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堪为一代宗师也。"。  
  王世贞说:″问宋臣,曰:李文靖之远、王沂公之公、韩魏公之重、范文正公之廓、司马文正公之笃,庶几尔。″  
  冯梦祯说:"宋范文正公,学术则为纯儒,立朝事业则为纯臣,垂范子孙则为贤祖宗而师表,百世则为殊绝人物。公之一言一行,遗风余烈,无论士大夫争为传述,即妇人女子具能言之。″  
  黄宗羲说:"上下千古,如汉之诸葛、唐之陆贽、宋之韩琦、范仲淹、李纲、文天祥,明之方孝孺,此七者,至公血诚,任天下之重,矻然砥砺。"  
  浅探于此,吾敬作七律结篇:

一代名相范仲淹,烟云散尽见贤人。
雄才伟略先朝泽,大节高轩故国臣。
乐少忧多堪志士,声趋事定度生民。
铮铮铁骨擎新月,寸寸柔肠主义真。


 

  • 上一篇: 【周阳生】爱莲先生 歌词三首
  • 下一篇: 【周阳生】射阳传说故事三则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8 金石秀水文学艺术网电话 13201781298 QQ:307816818 微信:13201781298陕ICP备07006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