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生情即兴赋诗是舅父创作的一个特点。端午节是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备受农人重视,每逢佳节家家户户必割艾插花,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尤其是妇女儿童这一天要穿新衣、头插鲜花,花枝招展一天。舅父用诗描绘了乡村这一天的过节情景:“本是孤忠投水日,后人欢喜当年过,老农正在百忙中,儿女彩衣穿一天。家家儿女开妆匣,俗例传来亦古法,老妇秃头难插戴,一枝艾叶耳边夹”。十分风趣幽默。有乡党拿来一幅《美人踏春图》让诗人提诗,他提曰:“草向丽人游处生,丽人芳草两多情,老夫也有三生幸,彼美身旁写姓名”。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表达了诗人的爱美之心”。诗人家中庭院有一棵腊梅,一丛翠竹,冬天百花凋谢,万木枯容,惟有它们精神抖擞、充满生机。诗人感慨万千赋诗:“众芳摇落岁寒时,有信梅花开一枝。借问此君何所恃,只凭劲节耐风欺”。 在诗的创作生涯中,诗人的情操也得到了陶冶,使得他面对艰难的生活环境,也能够胸怀宽阔笑傲人生。有一年家乡遭年馑,过年成了诗人一愁,看到殷实人家忙着办年货,自己却一筹莫展,无奈之下卸下室内一套门卖了,才勉强过了个年。有感于此诗人做诗写到:“每逢佳节偏多感,惟有年关最动情,有门可卖不为贫,也把桃符换岁新”。 有一年中秋节,家境好的邻居在院中设宴赏月,舅父家贫摆不起宴席,只在院中放了个茶几,摆几个水果,家人面对如此寒酸的仪式都高兴不起来。舅父作诗慰籍:“月光原自不偏私,照遍人间过节时,听说东邻开夜宴,笑他有酒却无诗”。 有一年,当地政府要招舅父到县上当干部,管理征粮纳税。他婉言谢绝,县人事领导问他为什么,他写诗回答:“看山听水任我游,行便行来休便休,自有自家真乐在,人生何苦觅封侯”。后来听说村里有几个人争这个招干名额,舅父又写到:“人到无争天地宽,无惊无宠梦魂安,好山好水看不够,那有工夫去做官。 舅父学习写诗非常用功,他对作诗有自己的体会:“如切如磋铁做针,千砧百炼溅磨深,用心细嚼题中味,觅句如淘沙里金,刷洗工夫同去垢,推敲声韵似调琴,性灵天籁能兼到,结尾还须弦外音。诗人除向古人学习外,还向同时代的人学习。周至和眉县的诗人王筱松、马遇贵、裴仁牧、田培之都是舅父的老师和知音,每逢农闲,他都要带上自己的新作不顾路途遥远去征求老师诗友的意见,互相切磋。经常是你出上句,我对下联。你作新诗一首我原韵再和一首。他用诗记述了当年求师问教的情景:“霜满征途雁唳空,渭河曲处访诗翁,先生莫笑我空手,一路携来两袖风”。晚年诗人的诗歌题材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连昆虫也成为创作对象。如他写蟋蟀:“年年秋信尔先知,促织教人莫误期,似解老夫枕咏吟,又来床下苦催诗”。有时为推敲一首诗常常熬到深更半夜,他在诗中记述了当时的情景:“绿云槐上月如弓,选韵推敲事未终,过客莫疑窗上影,孤灯空对一诗翁”。有时就连做梦也在作诗:“梦中辄得句,待晓补成诗,室人每笑我,无端费苦思”。对学会作诗 ,诗人很是得意,他说:“一身胜有须眉在,依旧猖狂爱作诗”。正是由于诗人这种矢志不移、如醉如痴的追求精神,才使他的诗不断成熟。 为了写好诗,诗人曾在农闲时间走遍了关中的名胜古迹,写出了不少讴歌家乡美丽风光的诗句。如:“云中山色远看好,水底垂杨倒自高,一片青岗浮碧草,十分春意闹红桃“。明月多情来伴我,青山无语解留人,松后峭壁天然画,鹤叫长空不染尘”。“青山似我一家物,朝朝暮暮得独看”。“我醉青山山醉我,青山无语总宜人”。“满塘春水千峰影,归雁长空一字书”。“一叶梧桐坠早秋,斜阳村树蝉声稠”。“青山看到夕阳好,黄菊开来晚节香”。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诗句境界开阔、构思巧妙、情景交融、自然流畅,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个农民是那样的热爱生活,在劳动之余辛勤创作出如此好诗作,他的思想情操精神境界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