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风情婉约
在全民写作的今天,出书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但对于每一位真正的写作者来说,将自己的文字遴选成册,也应是深藏于心的一个梦想。自己的文字,一如自己的孩子,每个人都会满眼欢喜,满心怜爱。我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学爱好者,自然是不能免俗。想出书是肯定的,但就在自己的文稿即将付印的时候,心间还是甚感惶恐。
在文学的道路上,我走的时间比较长,可一直都不曾走远。个中因素,心底很是明白,那是文学的根柢、修养有一定的欠缺所致,但对文学的热爱程度经年不减。那是少年时就种在心间的一枚种子,她生了根、发了芽,一直都在生长。
记得最初,我是偏爱诗歌的。舒婷、北岛、席慕容,都曾是我喜爱的诗人,自己也多有涂鸦,就是些分行的文字而已。现在想来,那时候是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2009年4月26日,舒婷来到扬州,我兴冲冲地跑去见面会现场,那一刻我就知道,诗心与我,依然不曾断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诗歌市场出现了比较大的萎靡,同时由于生活的重压,也让我难以分心去风花雪月,诗歌一度淡出了我的视线。在扬州稍微站住脚后,古城的小桥、流水、明月和园林,既让我赏心悦目,又给我以触动,心底不自然就有了创作的欲望,其实说得简单点,就是想把一些感受、一丝想法,还有那时的场景记录下来。这些形式散淡的文字,姑且就称之为散文吧,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可以不拘形式、不计长短,大可关注民生,小可直抒胸意,自然而亲切。
在日常生活中,不止有一个人问过我:为什么这么多年下来,还能依然坚持文字书写?我总是微笑,不作回答。感觉上,不是我一直在写文字,而是文字一直在陪伴着我。
从偏远的乡村来到古城,谋生之余,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清闲之际,心底那个遥远的梦想开始蠢蠢欲动,我便试探着拿起丢弃已久的笔,开始写一些相对稚嫩的文字。城市风物,身边各色人等,当然还有遥远而又贫瘠的家乡,都是我文字关注的对象。在城市生活得久了,浓浓的思乡情是我文字的主线。我知道,这并不是刻意的做作。在乡村的时候,心底是无限向往城市的,而在城市生活多年之后,我才发现,心底对家的那份依恋是如此的强烈。但为生活所迫,我又不得不在城市打拼。所以年少时候的一顿美餐、河滩上的芦苇地、看守堰渠的老人、娘烧制的小菜,还有勤劳又善良的父老乡亲,都会走到我的笔下。我写那些文字的时候,就一如行走在家乡月下的田径,乡村的风习习吹过,恍惚间,我仍是当年的乡村少年。
每一位写作者都是有发表欲的,写了一些文章后,我便开始谋划着投稿。所幸我遇见了几位好编辑,部分文章被报刊选发后,无疑是一股不小的动力,这更坚定了我在这条透着艰辛又浸染快乐的道路上行走的信心。当然我也知道,在这条路上行走,我不可能达到多么高的高度,在心里,我只把写作看作一个良好的爱好而已。记得曾读过一篇文章,叫《人有爱好 一路芬芳》,就让这个爱好、让这份芬芳充盈我的生活,陪伴我走过人生路,足够了。
我是个不擅言谈、不会交际的人,但在这篇后记的最后,我还是要随俗感谢一些人。他们是扬州市文联主席刘俊先生、市作协主席杜海先生、《文艺家》月刊执行副主编金子女士,还有《扬州晚报》“二十四桥”文学版责任编辑吴静女士。他们在我写作道路上以及这本散文集得以顺利出版,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与鼓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们的帮助及提携,我不可能写出这些文章,同样也不会有这本集子的出版。另外,在书稿的校对上,栾碧军先生和刘存南老先生于百忙中给予了鼎力支持,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当然了,还要感谢扬州晚报博客网上的一些朋友,与他们惺惺相惜、意气相投、交流学习、一同进步成长的日子,值得我永远怀念与珍藏。言轻心重,谨致谢忱!
袁华
2013年新年前夕于扬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