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渠镇记忆
文/牛天民
横渠镇是宝鸡市眉县最东边的一个乡镇,再往东就是西安市周至县青化乡了。我的家就属于横渠镇管辖范围内的自然村。
横渠镇已有千历史,镇名为何叫横渠,是因为镇上自古以来有两条走向不同的水渠,一条是由太白山引水灌溉的南北走向的渠,人们称之为竖渠;一条是引镇西古城村南的自然冒水泉的水横穿镇街流向东去的生活用水渠,人们称之为横渠。由于横渠的历史早于竖渠,古人邻水而居,自然而然就把住地称之为“横渠”了。
横渠后来能名扬天下得益于历史名人张载。张载(1020年—1078年),字子厚。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世居大梁(今河南开封)。祖父张复在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后赠司空。其父张迪在宋仁宗任涪州(今重庆涪陵)知州,后赠尚书督官郎中。张载祖、父两代都算不上高级干部,家境清寒。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议归葬开封。15岁的张载和母亲、5岁的兄弟护送父柩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行至眉县横渠村,因路资不足加之前方发生战乱,无力返回故里开封,只好把父亲安葬在横渠南大振谷迷狐岭上,全家也就在此定居。张载祠前身为佛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属于关中十八景之一)。 后人称张载为横渠先生,即源于此。其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民国以前横渠书院曾是郿邬县乡试选拔秀才的地方,我的两个舅爷就是在那里考中秀才的。我的舅舅张晴霭曾与解放军前总参谋长李达(横渠镇人)上将是同班同学,书院毕业后我舅舅当了教书先生及民国公务员成为西府有名的诗人书画家, 李达则投奔冯玉祥加入了国民革命军,最后成为共和国的将军。我村的举人王象贤为书院题写的楹联“云树森森,默想闲居气象;水田漠漠,堪追往日经纶”迄今尚存。
民国时期,横渠书院仍然保持着几百年的老名称,我的几个长辈亲戚都曾经在那里读书。解放后,延续几百年的“横渠书院”名称被当做封资修停用,张载祠被封锁。书院改成横渠小学,文革时期创办了中学,我的弟弟就从这所中学毕业的。我在上小学时曾在那里听过眉县籍抗美援朝英雄蔡金铜的上甘岭战役报告,听过雷锋、焦裕禄先进事迹的报告。 新生代对先贤知之甚少,甚至不知,更谈不上了解“横渠四句”了。就我而言也是在西北大学读书时才从老师口中得知的,有一次课间休息,鲁迅研究专家蒙万夫老师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是眉县人,他问我知道关学宗师张载吗?了解张载的“横渠四句”吗,我说不知道,老师便给简要介绍了张载,口述了“横渠四句”,我一听感到非常惊讶,为我对家乡先贤的无知感到脸红心跳,老师说:“横渠四句”应该成为国家教育的座右铭。我连连点头赞赏老师的高见。经老师点拨,我离开学校后曾两次到横渠书院遗址和张载墓地拜谒,查阅张载遗训感受先贤的遗风。
我对横渠镇的了解和情结是缘于去镇上赶集逛庙会,横渠镇的集会日期是逢258,每到这一天,四面八方的人们就会带上各自的农副产品及山货到镇上去赶会交易,互通有无。隋唐年间镇上建有一座佛家寺院“崇寿院”,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摩尼的诞辰日,寺院例行举办庙会,庆祝佛祖生辰,周围的善男信女便赶庙会烧香拜佛进贡布施,不信佛的人们则赶会看热闹,久而久之约定成俗,从此每年麦收之前的四月八日就成为镇上的物资交流大会,民间俗称“四月八会”。
自我能够帮家里干活起,记得每年的四月八会我都会跟父亲背上自留地生产的辣椒、烟叶、豆子、蔬菜以及山上采集的农具木头把子等。销售的东西扛到集市上,父亲负责守摊交易,我则和几个伙伴去逛街看热闹了。我们要看的热闹主要是:武功县的王大变的魔术戏法,河南人的耍猴,渭北人的洋片电影,凤翔人的泥塑,陕北盲人的三弦卖唱。戏园里的大戏和寺院里的念佛我们是不感兴趣的。四处游荡看热闹大半天,看了王大变的古彩戏法,买了他推销的大力丸,狗皮膏药;购了凤翔泥人的哨子,泥娃娃;听了陕北说书寡妇招亲,买了他的红枣;看了光屁股的洋片电影,买了几张洋人图片。逛乏了疯够了肚子饿了就回到大人的摊位,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锅盔烧饼,买一碗猪肉杂碎汤,狼吞虎咽地吃饱。等货物销售完了便跟随大人回家。
横渠镇是我在槐芽中学上学时必须路过的地方;是我回乡劳动时经常去办事的地方;是我逢集赶会的地方;是我拜谒先贤张载的地方;是我遥想陈年往事的地方。是我的乡情乡愁难以忘怀的地方。
2017年11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