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亲情无边
遥远的记忆
眼瞅着就要立冬了,早上起来,冷不丁就觉得有了寒意,这早餐就不能如先前那样随意了。吃干拌面,想着要带份汤,吃烧饼油条,一定要坐下来喝碗热豆浆。当然了,最钟情的还是希望能有空闲,去世纪联华后身那朱家的牛肉汤,清冷的早上,一碗汤下肚,能让你生出汗意来。还好,这样的钟情不算怎样的奢侈,绕行些路即能到达。奢侈的念想,是在这样早冬的清晨能吃上一份杂碎汤,让思念和怀念的心穿透时间和空间距离,栖落于多年前的青藏高原上。
杂碎汤是青海比较有名气的冬季大众早点,有牛、羊杂碎之分。所谓杂碎,就是俗称“下水”的头、心、肺、肠、胃、四蹄等部件。每年严冬到来之前,牧民们就要大量宰杀牛羊储备过冬。牛羊的头、肢、五脏就会被运到城镇去,于是便衍生了杂碎汤这道早点。
将杂碎细心熬煮,至肉烂骨脱,汤味就愈显浓香诱人。客人点用的时候,再佐以蒜末、芫荽,便又多了个鲜字。在青海大大小小的城镇街头,一个个杂碎摊点就是一个个早点铺子。大清早,一碗杂碎泡馍汤,管你心暖肚饱。由于杂碎汤价格低廉,又耐饥御寒,所以,无论男女老幼对它都是偏爱有加。据说在青海,提起这杂碎汤,还要数回民做的最拿手。因其在牛羊杂碎的加工上,刮洗仔细,烹调技艺及后期的调料搭配上都自成一法,食用的时候丝毫没有内脏的异味。早年里,在省城西宁还曾出过“马杂碎”和“王羊头”两个经营杂碎汤的名家呢。
我初识杂碎汤是在青海西南的一个小县城里。那时候,时令刚好过了立冬,在内地,立冬时节天气还不算冷,通常还是可以穿单衣的。但在青海就不同了,特别是早上,行走在大街上有股彻骨的冷。就是在那个时候,我走到了藏族女孩卓玛措和她妈妈摆的杂碎汤摊前。一碗汤、一个馍,让我生了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此,我就成了那儿的常客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杂碎汤摊子其实只是卓玛妈妈一个人做的。卓玛的爸爸是个凶悍的藏人,好酗酒。当时,卓玛是县中的高一学生。每天上学前,卓玛都会到**的摊点前帮着做一会事,直到上课前的十多分钟才会离开。幸好**的摊点就摆在县中的旁边,几分钟的路。若是赶上星期天,卓玛就能帮着妈妈做到收摊。
星期天,有卓玛跟着帮忙,妈妈通常又会到很晚才收摊。她说,星期天有些人不用上班,会多睡一会,这样,早饭就吃得晚,晚收一会,说不定就能多做份生意。清闲下来的时候,卓玛就会取出书来,坐在小饭桌边读,那样的专注与之前帮工的勤快样子判若两人。
我去青海的时候,曾携带了部分书籍和杂志,我拿给卓玛看的时候,她既欢喜又有些意外。之后,和我的交流明显地多了起来。言谈中难免有对江南的向往,有对未来的憧憬。当我问她有没有想过,要考内地的大学,到内地工作呢?卓玛腼腆地笑了,高原特有的气候给她留下的腮红就愈发红了。卓玛说,前者倒是有可能的,但自己不会离开青海。卓玛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能考上师范类的大学,然后回青海来当老师,让更多的藏族女孩子都能有学上、有书读。
我清楚藏族的女孩子没有丝毫的做作,说的都是心里话。我还清楚,卓玛能读到高中已属非常的不易。除了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外,其中的阻力还来自她那位好酗酒的父亲。他一直都反对卓玛继续读书。所以,卓玛在和我聊天时,除了常常流露出向往与憧憬外,一丝若有若无的隐忧也时常困扰着她。每每面对这些,我能做些什么呢?我只能用一些苍白无力的句子,安慰她、鼓励她,每每这时,卓玛都会露出灿烂的笑,一如雪山上盛开的莲花。
后来,因为一场变故,我匆匆地离开了青海,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喝过杂碎汤,再也没有见过卓玛,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完成她的学业?更不知道她有没有实现自己的夙愿?
一别经年,而今,卓玛该有三十几岁了,如果结婚早的话,孩子也该要赶上她的身个了。但在我的记忆里,她依然是当初的模样,青春容颜,还如水般澄澈、山般葱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