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真情旖旎
于邳城隔小武河南望便是石家花园,早年间那里是石姓人家的宅院,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时至而今,当地依然以花园做地名,自然是离不开花的。那时我就在邳城读书,知道那儿有一个很大的花圃,还有花房,许多人家依花为生,培植着诸多的花卉,心里就一直念想着要去看那儿的花呵草的。
流经邳城的小武河段大约有十多里长,却只有一个叫城闸的桥梁连接城河南北两岸,很自然的事,在一些地方就衍生出了渡口来。邳城和花园垂直相望的地方也有一个渡口,还有个美丽的名字,就叫做花园渡,我们去花园看花就从那儿经过。
摆渡的是位年长的老人,长年的风吹雨淋让老人格外健朗,也健谈。老人说,他在那儿摆渡都快有40年了,一直就住在河堰上,有人赶早或是归晚都方便的。至于报酬,老人说起先是逢年尾的时候,到两岸的人家门上收点粮食。现在改收现钱了,人是收两毛钱,自行车收一毛。若是遇到没带零钱的,也是一样的过河。反正能打这儿走的,家一定不会远,都是乡里乡亲的。老人手上有两条船,大的水泥船,供人多的时候用,小的是木船,也就能载三五个人。当老人知道我们是学生的时候,执意不收我们的钱。我有点过意不去,就要给老人拍张照片,老人很高兴,说这是头一遭呢,并执意要做个摆渡的姿势。就依了他,然后我就拿那部老式的海鸥120快速地按下了快门。
当我们从花园回头的时候,看时间尚早,就想着要划划小船玩耍。老人知道后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小武河上就留下了我们泛舟的身影。到后来老人还把大船交给我们来管理,让我们学着渡人。小船还好操作,大船就有点难以驾驭了,但那份刺激和快意是先前所不曾体会过的,更有每趟下来的收入呢。当我们把劳动所得交给老人时,老人却是不要,于是就派了一名同学去不远处的小卖部买些食品来,小武河滩畔,青草地上、阳光下,我们贪吃的馋相及欢娱的笑脸都被定格了。
几天后,当我把照片送到老人的手上时,老人笑得跟个孩童似的,并说只要我们想玩船,啥时候来都行。
现在想来,老人若是还在世的话该有90岁了。我想是应该还在世的,勤劳、豁达、开朗的人是能长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