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学理发
听额妈说额爸从小家里很穷,穷的连锅盖都解不开,村里的人都看不起他,甚至连一个正眼看他的人都没有。小小年纪只身一人,为了活命,额爸只好给村里的财东家或者地主熬长工、打短工。在库峪口的一家地主家给人家放牛、放羊,不求别的只求混一口饭吃,为了活命。最后连在地主家打工的日子都混不下去了,从小立志改变命运的额爸不向贫穷低头,跑到村里北头的额王振东伯家,求在西安理发的额王伯给自己在城里给自己谋个事。额王伯人很好,看着额爸可怜的哀求,便答应给额爸在城里找一个学理发的地方。后来不长时间,额王伯真的把父亲介绍道西安市解放路的珍珠泉浴池学理发,就这样额爸凭着一股勤奋、一份忠诚在西安城立稳了脚跟,额爸把额王伯亲切的成为“王师哥”,把其妻子成为“师嫂”,这就是额爸人生道路上的第二位贵人。同碾道婆一样,每当回家过年,额爸就是再忙再没时间,都要拿上“点心”到额王伯家去给老人请个安、拜个年、去坐坐、拉拉家常……滴水之恩的道理在额爸的心里化为“涌泉相报”的行动。
在城里找下了“营生”, 额王伯给父亲在城里解放路珍珠泉浴池找下的理发工作,使额爸有了谋生的饭碗。这是额爸人生的第一桶金,额爸格外珍惜,发誓一定要在城里混出个样子给村里的人看看。几年后额爸亲学徒出师,由于自己勤奋和努力额爸的生活漫漫开始发生变化,回到村里人们对额爸不再白眼,看到额爸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光景一天比一天美,村里的人也开始给额爸说起媳妇,这时村里的人便把长安县高山庙村北头梁扁的额妈给额爸介绍,于是额爸用挣来的钱在村西北的地方买了七分地。虽然额爸的光景慢慢变好,但是额爷额婆给额爸留了一个一穷二白的家底,额爸和额妈结婚时,家里仅有的一间半大房已经破的不能住人,额爸和额妈只好在厦子婆的一间南厦子结了婚,临时和厦子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后来又“租”了后头伯最南边的一间大房居住,这时额稍微有了记忆,再后来就是额爸领导额们全家盖起三间新大房,父亲入了党,当上了大班长,保管。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好多在外谋生的人在城里吃不饱饭,当时乡下的情况可能比城里好一点,家境稍微好一点在外谋生的人们纷纷回到农村。可是额爸却选择了坚持,他硬是咬着牙在城里坚持守着,这时额爸和额妈已经领着额彩棉姐在新城广场租了一间民房居住,住了一段时间后,额妈一生就不爱在城里居住,非得坚持领着额姐回乡下农村去,要不额们全家现在也是地地道道的城里人,而不是“一头沉”的农村人。每当说到这段故事,额妈总是说她爱农村,不爱在城里居住,额妈的这一个观念几乎毁了额们家人的城市幸福生活。就是到了今天,额妈也不爱在城里居住,她嫌城里地方小跑不开,空气不好,没人和她说话,没事干,到城里来,她最多在额们家或者兄弟家住上一个礼拜,然后就是和额们发脾气、生气,闹着要回家,闹着要回农村去,额们一点办法没有。只要身体好额妈就坚持住在农村,不给额们添麻烦,除非是身体有病了扛不住才被额们接到城里来,可是只要病情刚有好转,就想着要回农村去,为了要回家和额们吵了几仗,把人气的一股气一股笑,真拿八十岁的老妈没办法!额姐和额弟新生一直埋怨额爸当年没有把家扎在西安,要不他们现在也是城里人,而不是农村人!
请看【八里塬下】连载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