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陈逸民
红山文化是发现于我国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部地区的一种史前文明,它对中华文明、东北亚地区以及人类文明的形成产生过世界性的影响。这种文明的显著性特点是它的玉器,红山文化玉器从它被发现之日起,就成为这个地区文明的特殊形态而被世人所惊叹!
曾经有一个传说,所谓红山文化玉器只有300件,除此之外的红山文化玉器都是现代人的仿品。这种传说,使不少研究者对红山文化玉器望而却步,它不仅束缚了收藏家的雄心,也束缚了学者的思维。很难设想,在一个长达千年以上的文化形态中,作为这种文明标志的玉器,居然只存有300件之少。设计这个传说的始作俑者,后来虽然改口说他只挖出过100多件,但其本意还是认为红山文化玉器少之又少。
事实已经对这个所谓的判断作出了否决。曾经有过权威报导,在一个墓葬中出土了1000件红山文化玉器,至此,所谓红山文化玉器只有300件的传说不攻而破。其实,很多睿智的收藏家早就对这种传说不屑一顾,他们在“300件说”甚嚣尘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对红山文化玉器的收藏,许多收藏家的个人藏品往往都超过了300件,江苏盐城市的乔木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乔木先生对红山玉器情独钟,为此,他在盐城市创办了《古艺轩红山文化馆》,陈列了他数十年精心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在他的藏品中,不仅有人们所熟知的红山文化玉猪龙、C字龙、勾云形佩、鸟形器、龟形器、蛹形器以及各式各样的玉璧,他还独具慧眼,凭着对古器物学、古美术、宗教学、考古学等等知识的累积,把相当数量的尚未见出土记录的红山文化的各类玉器,善意收购,填补了红山文化玉器的种类。正是由于这种知识的执着,他的红山文化玉器的藏品,放到任何一家博物馆都毫不逊色,比如,红山文化的各类人形玉器,早在牛河梁遗址的红山文化玉人尚未出土的时候,乔木先生已经把各种不同类型的红山文化玉人充实藏馆。类似于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双手并举在胸前的玉人,类似于台湾震旦博物馆收藏的玉蛙神人,类似于出土陶器的玉人,以及尚未出土的红山文化太阳神,在乔木先生的藏品中,成为一个亮丽的组合,它们足以让世界任何一家博物馆为此羡慕。
乔木先生不仅从审美的角度挑选他所钟爱的红山文化玉器,更为可贵的是,他从学术角度收藏了不少收藏家一般不会收藏的红山时期各类打击石器及其工具,他的这些工具类的石器和玉器,为我们揭开了新石器时期人类生产和加工玉器的神秘面纱,也许这些石器和玉器工具的面世,可能为我们解读一直以来困惑学术界的文化期玉器的制作方法找到了可靠的物证。
为了收藏这些红山文化玉器,乔木先生走遍了内蒙和辽宁的相关地区,结交了许多红山文化玉器的收藏家和草原牧民、农民,在他们的帮助下,他才能形成自己红山文化玉器的庞大系列。为此,他把家中祖传的许多明清字画忍痛割爱,以筹措收藏红山文化玉器的经费。这种为保护出土文物而不计经济利益的牺牲,使得乔木先生的精神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作为一个红山文化玉器的收藏大家,乔木先生广泛求教,不仅向文博系统内的专家学习讨教,也向国内一些著名的红山文化玉器收藏家和研究者学习讨教,在不断的比较学习中,他的藏品不断完善,不断充实,也不断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许多业内和红山文化玉器收藏界的著名人士都充分肯定乔木先生红山文化玉器的可靠性,证实它们在史前文明中的确实存在。
从藏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说,乔木先生足以在红山文化玉器收藏界名列前茅,但是,乔木先生并不满足于藏品的数量和质量,他还致力于藏品的研究,这本《红山神韵》就是乔木先生和周阳生先生的鼎力合作,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这种史前文明对中国文化和东北亚文化及至世界文化的影响,从而解读红山文化的神奇内涵及其在东北亚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为了使红山文化玉器的文化研究具有真实性,乔木先生慎重地挑选了经过文博专家鉴定认可的玉器,当然其中有一些为尚未见考古发掘出土记录的器型。在本书中,许多特殊器型的红山文化玉器,为史前文明的探索提供了无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只要读一读本书中的相关篇章,如《从红山打制玛瑙太阳神族徽—太阳神解读“夸父追日”故事的不同寓意》、《红山玉凤首解读》、《从红山龙形玉器解读红山龙文化及其传承》和《玛瑙玉文化是红山玉文化分支之新物证解读》等篇,就可以了解本书的出版并不在于让读者了解更多的尚未见过的红山文化玉器的器型,让读者在视觉上接受新的冲击,而这些尚未见过的红山文化玉器本身已经足够引起轰动。本书更着重于对这些玉器的文化解读,从世界史前文明的角度去理解红山文化玉器的文化内涵,去理解红山文化在世界史前文明系列中的特殊和重要的地位。也许,本书的许多见解会引起不少学者的异议,从器物的真伪到解读的学术性,但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已经说明了红山文化玉器特别是民间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性,任何轻视非考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性的思维,本身只能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逻辑在掌控思维的大脑,而这种掌控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只能是固步自封。
作为一个收藏家和研究者,乔木先生对红山玉器有着足够的发言权,作为一个民间学者,周阳生先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认知有着深厚的功力,他们两人珠联璧合,走到一起探索和研究红山文化玉器及其文化内涵,实在是红山文化研究的幸事,它会带来一股清醒的学术之风,使得《红山神韵》成为一部别开生面的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学术著作。本书的出版,一定会使读者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器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一定会对红山文化玉器的文化内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也一定会对红山文化的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