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服务|生活|常谈|作者一|作者二|作者三|书法|绘画|红山文化|图片|下载|名家|教学|影音|党建|用户
 
【李荣国】怀念那种过年的滋味
 更新时间:2022-1-30 19:57:40  点击数:1747
【字体: 字体颜色

  怀念那种过年的滋味

  李荣国

  感情就像一潭温泉,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情感凝聚的出发点。享受人生过程中每一个感动的片段,也是非常欣慰和幸福的。

  2021年底西安发生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把人们居家隔离了整整一个月,对喜欢在外走动奔忙摄影的我来说,筒直憋闷咋咧。还好,宅家的日子里,能静下来读些书,并时常梦到家乡儿时轻松愉快、令人陶醉的一幕幕难忘的场景。

  今天已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了,可因疫情刚解封两天的古城西安,似乎还没有多少过年的浓厚气味儿,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在家乡过年闹春的往事来,也以此得到些心灵的慰藉。

腊八会

  打小就记得,每年从腊月初八开始,人们就着手筹办过年的相关事宜。尤其是在距我们村只有两三里路的桑镇街道,那每年热闹盛大的腊八古会,可是周围方圆几十里(包括兴平、武功、周至、乾县、礼泉等地)的人们,都乐意前来逛会购物的理想之处。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这与有名的老武功县城的河滩大古会也不差上下。

  一些善经营的商家,往往都是提前两三天就赶到这里搭建棚台、布置备货。那些琳琅满目的各地货物,应有尽有,异彩纷呈。加上街道两旁原有的各种老店铺,这里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林林总总的购物天堂。那宏大、生动的火热场面,堪比现代版的清明河上图。

  腊八会这一天,我的父亲和姐姐趁早起来,在独轮车上,装满自己手工制作的案板、风箱、炕桌、木盘、擀面杖等物品。俩人务必提前赶到卖木器家具的巷道,才能抢先占到好一点的地方。

  由于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古会的男女老少人数太多,我们这些七八岁爱贪玩的小孩,基本上都是由家长牵着手,在拥挤不堪的人群中行走。  

  若是跟随母亲走,一般都是采购些新碗筷、豆类、江(糯)米、调料等生活用品。

  再就是,当时,虽然经济不宽裕,父母一年到头省吃俭用,可为了我们这些小人物,他们大都是要买上新衣服、鞋帽、手套、鞭炮、气球之类。最为开心的是,还可以在小吃摊上,品尝到麻花、锅盔、油茶和豆腐脑等美味。

  下午等父亲和姐姐卖了家什回来,除了买有白菜,粉条,大葱,猪肉外,还顺带买上糖果、核桃、柿饼和几节甘蔗,那我们心里也是够甜蜜好些天的。

祭灶王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好不容易盼到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爷的日子(图1)。因为按照关中当地的习俗,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用新近磨好的面粉,烙饦饦馍(圆饼)呢。我们这些嘴馋的小家伙,因为一年到头,时常吃着粗粮馍馍,这一天,就专等着母亲把散发着麦香的烙饼先给灶王爷敬献后,才会让我们美美吃上几块。对我们小朋友来说,这就算过了个圆满的小年。

  过去,据父亲讲,相传,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到天上去给人们背粮食,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让所有人不愁吃喝;还有一种传说,就是这一天,灶王爷会骑马上天,去向玉皇大帝禀报善恶。所以,这一天实际上就是各家各户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因而,祭灶时,心中务必要虔诚,要一面焚香磕头,一面口中祷告,请求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讲好话。通过祭灶王的仪式,以此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杀肥猪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四、五,是各村庄生产队集体杀猪的日子。那时候,各生产队都是要从春季开始养四五头小猪,一直喂养到年底。那可是专门有一名养猪的人,用纯天然的青草和玉米喂大的呢。

   一直到了这个时候,几头毛色乌黑闪亮、膘肥体壮的大肥猪,就到了任人宰割的时候啦。

  只见那位麻利的屠夫,先是用长杆铁钩将嗷嗷惨叫的大肥猪,从猪圈里使劲一一拖到地板上,立马被几个壮汉紧紧压住,而后,一刀致命,有人立即用盆子在刀口处接着喷涌而出的鲜红猪血。

  接着,就准富烫猪拔毛。只见有经验的屠夫要在烧开的大锅里,将手快速三次插入水中,比如水过烫,会把猪皮烫伤,就要少量加点冷水。经过反复试几次,把水温掌握合适了,就让几个小伙子帮忙,才将猪投入开水大锅中。不一会儿,屠夫试抓猪毛正好能利索拔下,就赶紧将猪从大锅里捞出来,放在门板上开始刮剃猪毛。

   等到冲洗干净后,便将白生生的大猪两只后蹄用钩子用力挂在木架上。这下,熟练的屠夫就开膛破肚,将内脏全掏出来,再割掉猪头和四个蹄子。

  进而,按照分工,有拔除猪头与蹄子上残毛的,有动手翻肠洗肚的。随后,将这些冲洗干净的几个猪头和蹄子破开,连同所有的杂碎,配上各种大料,一起放在一个大锅里炖煮。

  大约不到一个小时,熟烂的肉香味扑鼻而来,简直让我们这一群在此看热闹并排队等候分熟肉的“小馋猫”们望眼欲穿,都很不得抢先上去吃一大口才过瘾。

  可常常是等掌勺人给每一户把熟肉分到各自的老碗或小盆里,有些馋涎欲滴的小孩,便急不可耐地边走边吃上了,甚至有的等家长把分到的大肉拿回家,先分的熟肉竟让家里几个小家伙吃的只剩下骨头和汤了哈。

蒸年馍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各家基本上把室内外的卫生(当地称扫灰),都彻底打扫干净了。这便专门开始蒸馍啦!

  往往一些和面、揉面的体力活,都由当父亲的来干;摘菜、洗菜、切菜和为锅灶准备柴火的事儿,大都由家里的兄弟姐妹们帮着分担;切肉、切粉条和豆腐,以及拌包子馅的细活,一般都是由母亲来承担。

 

 

  每家每户一般都要蒸好几锅馍,花样繁多。有走亲戚的花礼馍,还有自家人吃的小白面膜、花卷以及各种包子。

  那个时候的农村,家里都没有电冰箱和橱柜,要想把这些馍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人们就会把这些馍分类装到几个竹编的大提笼里,而后,用绳子系上,吊在屋子半空中,这样一来,可以透气通风,以便保存。二来也不会让猫和老鼠随便去啃吃。  

  实话实说,在那个年代里,民风十分淳朴,大家伙都非常厚道、善良、友好。所以,左邻右舍的关系也很相处的和睦融洽。于是,乡亲们会把各自新蒸出各种年馍,用小盆或大碗端上几个,相互分享品尝、交流经验。

年三十

 

  到了大年三十,吃罢午饭,村上干部便会同小学师生代表,打着彩旗、敲着锣鼓,来到军烈属和五保户家门口,张落着送年画、贴春联、打扫卫生。

  与此同时,每个家里几乎人人动手,再把屋里和环境卫生彻底打扫一遍。接着,家人们一块把庆贺新年的春联、门神、门旗和土地爷等粘贴好。男人们这才动身去公坟地,焚香叩拜,念念有词,把先人请回来一起过年。妇女便开始在家里忙着包饺子、炒菜、烧汤,准备年夜饭。

  依照规矩,开饭前,先给各路神仙和祖先摆上供品、点上香蜡,再献祭上饭菜,叩拜之后,全家人才能开吃。

  当时,农村没有电视机,所以谈不上看春晚。吃过年夜饭,大人们围坐在热炕上拉家常、话未来、讲故事。少年儿童们便结伙成群,分别在门外放鞭炮、荡秋千、滚铁环、斗鸡、捉迷藏;嬉笑疯跑乱喊叫。他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图2)。

过大年

  爆竹一声旧岁除。大年初一清晨,起早的人们噼哩啪啦的爆竹声,把大家唤醒。所有的小孩都穿上了过年的新衣服,向长辈们鞠躬拜年。便立马就能得到几元崭新的压岁钱,这才高高兴兴、蹦蹦跳跳的去放鞭炮了(图3)。

 

 

  过年的早饭,在我们武功周围,方圆近百里,基本上都流传着吃这种“一口香”的旗花面,也叫汤汤面。那您可要知道,    这面以手工挂面为最好,臊子以黄花菜、海带丝、红萝卜细丝、葱花、木耳、韭菜、鸡蛋饼或大肉制作而成;汤力求煎、稀、汪、酸为宜,色、香、形、味俱佳。人还未吃光闻一下,就直咽口水。所以,无大人还是小孩,一般吃上十碗八碗才肯住嘴。

  一吃完汤汤面,我们兄弟姐妹便兴冲冲赶紧去家门中的大伯、二伯和老师家去拜年。进了家门,都按父母的吩咐,面向长辈跪下瞌头行礼。亲情使然,立马会被喜笑颜开的大人拉着坐上热炕,让吃糖果、花生、红枣、瓜子之类。临走时,总是被热情的长者把好吃的塞满衣裤口袋里。

 

 

看热闹

  大约到了上午十点左右,村上的锣鼓家伙敲开了,欢快响亮、激荡人心。大年初一有了这热闹的场面,立即吸引着全村男女老少前来观看,大家古道热肠地拉着知心的话儿,并顺致新年问候。

  没想到,让我深感骄傲的是,平时沉默寡言的父亲,竟然是挥舞鼓锤、洒脱敲击的一把好手。那落落大方、非常投入的举止神态,俨然像乐队指挥似的威风八面,令人刮目相看(图3)。

   过了几年,等我上了小学。为了活跃过年吉庆的气氛,学校连续几年在大年初一上午,都在村里表演几个助兴的文艺节目。在校长李俊祥老师的鼓动指导下,我竟然作为小主持人上了场。几位长者看着我毫无惧怕、有模有样的表现,连声赞叹:“难怪这小娃娃这么勇敢能行,正是遗传了他爷爷当年在村上自乐班里演出的脉气哦。”我听后心里乐滋滋的。

  爱民情

  让我难以忘记的是,有个大年初一,我们村里忽然来了六七位穿着军装的解放军叔叔。原来,他们是走村串乡,义务送文艺节目到群众中来的。当时,由于条件所限,他们就以我们村的祠堂前厅为中心,把大碾盘子当舞台,就在上面铺了几张报纸一坐,便开始演出。

  他们用手风琴、二胡、笛子、手鼓等乐器,为我们演出了几段美妙动听的乐曲。其中,一位非常帅气的军人,为大伙声情并茂地演唱了陕北民歌《关中道情》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他那高亢明亮的声音,悠扬悦耳。得到了村民们由衷的阵阵掌声,也让民众们开了眼界。

  演岀前后不到一个小时,他们拿着各自带的军用水壶,匆匆喝了几口,便收起乐器,急忙骑着自行车,朝南边的薛固街村子轮流演出去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们是在我们公社小村和仁成村那里驻扎的3668部队(空军36师)的。这种真情为人民服务的文艺轻骑兵小分队,不辞辛劳,体现了军爱民的鱼水之情,真是好样的呀!

走亲戚

  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六,一般都是晚辈给高辈的亲友拜年走亲戚。比如外甥们提着礼物到舅家,新郎官要陪着新媳妇回娘家等。

  一连几天,整个乡村的路上,都是来回穿梭、穿红着绿、熙熙攘攘走亲戚的人群。在一马平川的莽莽原野,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曾记得,小时候,每年的正月初四,是我父亲要到周至县富仁公社那边,赴约专程探望与自已从小相依为命的恩兄(姨哥)之日。  

  可每到这一天,我总是抢着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宽厚的姐姐只好谦让不去。弟弟妹妹只能去一人,这样车子才能骑得动。

  况且,来回过渭河,都得要乘坐木船的。所以,我总觉得刺激好玩。

  再就是,到了渭河南岸建兴村伯伯家,我们进门只要向伯伯、妈妈磕了头,很快就会拿到红包和糖果。尔后,表哥袁争荣就带着我们到他们队里的苹果园(当时这里是陕西唯一的苹果基地)和自家的竹林游玩。而且,几乎每一次,他都要为我们砍上两个翠绿的竹杆带回。

  每当吃过丰盛的午饭,我们返回前,自行车头两边挂的布袋子里,装满着苹果、红薯和花生。

送灯笼

  到了正月初八、九,就轮到了长辈们开始向晚辈回礼走亲戚的阶段。这里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是,长辈出了门,必须是手中得提上两三个红灯笼。

  在那个时段,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贫乏些,但精神生活相对还是比较单纯和丰富的,慢节奏的生活,人们在正月里显得很是悠闲、从容、自在。

  记得每年正月十三,是我们村北边的尼安村过灯会的日子。也就是说,只要赶上正月十四这一天,长辈给晚辈走亲戚,把灯笼送到即可。

  我们兄弟姐们大都在这一天,要赶到尼安村逛灯会。这不仅是有五彩缤纷的各种式样、赏心悦目好看的灯笼,还有宽厚热情的舅爷家,总是为我们提供了美味可口的饭菜和为我们挑选好的几款红灯笼(图3)。还有忠厚温存的锁生叔,不仅为我们每人买上孙悟空、兔子、老鼠等形状的糖人,还为专门为我用木头制作成一个精巧的小手枪,让我更加开心和感动了。

闹元宵

  每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传统节日,也是正月里过大年中最热闹、最丰富多彩的好日子。各家各户的人们总是赶紧吃过元宵早饭,便三五成群到各处去看社火、高跷、竹马(跑旱船)的表演和民间锣鼓大赛,以及晚上的灯会、猜灯迷、放烟花展示、秦腔剧目展演等。

  我们觉得去武功和兴平县城较远,就到附近的兴平县桑镇的祝原村和汤仿、丰仪公社一带去观看。

  当我们看到几个村子形态各异、丰富独特的民间传统艺术绝技表演和威风八面的锣鼓争霸角逐,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尤其是舞狮和龙灯的表演,真是生龙活虎、雄狮怒喉,气势磅礴,给人以百折不挠、蓬勃向上的力与美的享受。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勤劳智慧和祈福喜悦的情怀。

有缘人

  我们觉得去武功和兴平县城较远,就到附近的兴平县桑镇的祝原村和汤仿、丰仪公社一带去观看。

  最后,我觉得不得不说一下,在早年的春节前后,对我人生有一定影响的两位长辈。

  无独有偶,恰巧俩人都是从我们村同年入伍到功勋卓著的55师165团的。

  一个是与我家有亲戚关系的李永堂叔叔;一个是我家门中叫李文哲的叔父。他俩都是因成绩突岀,在部队直接提升为军官的。

  有意思的是,正因为他俩与我们家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先是我文哲爸(当地习俗称谓),在1967年腊月要探家结婚,得知此讯,我硬是跟随大人,也来到附近的锣鼓村火车站迎接他。当火车刚停稳,只见归心似箭的文哲爸立马下车。他看到瘦小的我也来接站,非常高兴。便立即从大提包里给我拿出了两本小人书和一个铅笔盒。这简直让我喜出望外。

  当时,我已经是三年级学生,一看到是电影版的《英雄儿女》和《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感到十分满意和幸运。

  再就是,有一年的正月里,我永堂叔回老家探亲,为人低调的他没有打招呼,想给家人一个惊喜。所以,大伙都不知道他回家探亲。

  当他拿着临泽小红枣和兰州鲜百合,来到家看望我母亲时,这才知道,他上午刚回来的。

  永堂叔的确是个细心之人,他入伍一年后,得知我母亲身体虚弱,他就设法从张掖市买上二斤红糖,特地邮寄到我家。要知道,那个时候,红糖也算是紧缺物品,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买上的。

  说实话,当年我看到俩位穿着军装、英姿勃发的可爱之人,那种对军人非常崇拜、羡慕的种子,已在我幼小的内心深处扎下了根。

爱红星

 

  一晃就是几年,大约是1975年春节期间,当时电影《闪闪的红星》在全国放映后,尤其是在我们青少年心中影响很大。

  我当时刚上高中,在学校的写画班。我就倾心尽力画了一幅潘冬子穿着军装、身背步枪的画像,偏巧被来我家里探望的永堂叔看到了,他给了我真诚的夸赞鼓励。当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绿军帽上那枚闪亮的红五星时(图4),永堂叔笑盈盈地说:

  “看来你是很喜欢这红五星哦?!”

  我立马连连点头称是。

  不曾想到,心与心有缘,他爽快地说:“那我就破例送你一枚红星收藏吧!”让我好生感动。

  原来,他说是自己探家时考虑到要换洗,就多带了顶军帽回来,正好上面戴有红五星,才敢悄悄送我一枚的。

  就这样,我跟随他到家里,终于拿上了这一枚珍贵的心爱之物,并仔细用手绢包好,锁在书桌的抽屉里。隔上十天半月,我就悄悄拿出来欣赏一下。

  从此,我便时常做着参军的美梦。也许是情真意切的缘故,我总是爱唱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这段唱词和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红星闪闪放光彩”以及《红星照我去战斗》这两段歌曲。而且是几十年如一日,张口就来。总体感觉唱得最拿手,并以此为动力,奋勇前行。

  很有意思的是,1978年春天,我好梦成真,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也终于戴上了红领章、红五星。

  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我不忘初心、履行使命,没有辜负党组织和亲人的期望和嘱托,努力拼搏、经受磨练、锐意进取。我是从65式、85式、88式和07式军装穿起,前后在军营里学习、训练、参战、工作、生活了整整33个年头,建功立业、有所收获。因而,我深感青春无悔、此生无憾!


 

  • 上一篇: 【李荣国】坚强堡垒东崆村
  • 下一篇: 【李荣国】艺文之缘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8 金石秀水文学艺术网电话 13201781298 QQ:307816818 微信:13201781298陕ICP备07006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