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服务|生活|常谈|作者一|作者二|作者三|书法|绘画|红山文化|图片|下载|名家|教学|影音|党建|用户
 
【周阳生】七言乌龙诗史海探秘连载101-150三部
 更新时间:2019-3-13 19:36:10  点击数:1041245
【字体: 字体颜色

 

【周阳生】七言乌龙诗史海探秘连载  1-50(第一部)

【周阳生】七言乌龙诗史海探秘连载51-100(第二部)

【周阳生】七言乌龙诗史海探秘连载101-150(第三部)

【周阳生】七言乌龙诗史海探秘连载101-150(第四部)

 

(为方便读者阅读,现采用倒叙阅读下部)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50)
   周阳生

一七四,清朝"奴才"地位高

一一二八
原是明代人诗章
朝臣奏事有名堂
满臣可以称奴才
汉臣不能一个样

一一二九
汉臣不能一个样
只缘清朝有典章
皇帝家奴称奴才
奴才比臣称呼强

一一三0
奴才比臣称呼强
并非清朝尊炎黄
炎黄之胄无特权
不如奴才有风光

一一三一
不如奴才有风光
汉臣位低列朝堂
汉臣称奴为冒称
冒称奴才遭祸殃

[注]清朝典章有规定,给皇帝上奏章,满臣要自称"奴才",汉臣只能自称"臣"。汉臣如果自称"奴才",就是违制"冒称",也就是说汉臣没有资格自称"奴才"。因为奴才是满族人主奴之间的"自家称呼",汉臣不能僭越。
   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科场舞弊案的奏折,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称为"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看到奏折后,大为恼火,斥责马人龙是冒称"奴才"。此后乾隆作出规定:"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这个规定就是宁愿让满臣你"臣",也不让汉臣套近乎自称"奴才"。
   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隔膜》中,也曾说过这个问题:"满州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就好。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赐以佳名的,其实是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探秘于此,方恍然大悟,"奴才"虽含鄙意,但因是满人主奴的"自家称呼",而汉人是没有资格"冒称"的。故我七绝记事,以正视听。

清代奴才满族称,
汉臣冒喊必遭惩。
奴才要比臣金贵,
非是汉人高一等。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49)
    周阳生


一七三,溥仪窃诗钓虚名

一一二二
三年过后清朝亡
溥仪退位写诗忙(注1)
一首三希堂偶铭(注2)
发表逸经杂志上

一一二三
发表逸经杂志上
其实该诗非原创
套用禹锡陋室铭
词句结构多模仿

一一二四
词句结构多模仿
少年溥仪学诗章
后来化名又投稿
首首入海不见浪

一一二五
首首入海不见浪
情何以堪人失望
后用笔名邓炯麟
终载游戏日报上(注3)

一一二六
终载游戏日报上
帝师士敦很欣赏(注4)
特意翻译成英文
并撰序言溢赞扬

一一二七
并撰序言溢赞扬
谁料溥仪真荒唐
三首古诗皆剽窃(注5)
原是明代人诗章

[注]1,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1908年12月2日,二岁多登基,年号宣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
2,溥仪15岁时曾模仿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写《三希堂偶铭》诗,发表在上海的《逸经》杂志上。
3,后来溥仪投稿若干,均石沉大海,无奈之下,竟生剽窃之心,以笔名邓炯麟投了五律诗《鹦鹉》、七律诗《浮月》、七律诗《荷月》给上海小报《游戏日报》,终于相继见报。

4,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特意把这三首古体诗译成英文,并收录在他的代表作《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中。
5,但庄士敦万万没想到,后来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承认,《鹦鹉》、《浮月》、《荷月》三首诗全是抄袭的明代诗人作品。
  探秘于此,确实令人啼笑皆非。末代皇帝为图虚名而剽窃,其"遗风"竟然刮到今世之文坛诗坛。故吾警作七绝以戒。

溥仪化作邓家姓,
鹦鹉学诗出赝品。
写荷不盈荷气清,
竟然剽窃钓虚锦。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48)
    周阳生

一七二,慈禧生死天异象

一一一三
无奈破船不经浪
慈禧垂帘掌朝纲
此后皇帝无实权
委屈求全傀儡当

一一一四
委屈求全傀儡当
甲申易枢罢亲王
戊戌政变囚光绪
变法之士全遭殃

一一一五
变法之士全遭殃
史记慈禧权力狂
四十八年掌清朝
晚清暮日国运殇

一一一六
晚清暮日国运殇
史书累牍已周详
今日只说花边事
探秘逸闻写诗章

一一一七
探秘逸闻写诗章
史说慈禧美人样(注1)
只缘宫中无喜鹊
鸦占鹊枝呈吉祥

一一一八
鸦占鹊枝呈吉祥
乌鸦篡政晚清亡
慈禧出生鸦如云(注2)
漫天蔽日遮云茫

一一一九
漫天蔽日遮云茫
不识天象是道光
凶象当作吉象庆
宴乐群臣大戏唱

一一二0
宴乐群臣大戏唱
慈禧出殡天异象(注3)
出殡之时天朗晴
半途突然雷鸣响


一一二一
半途突然雷鸣响
乌云密布大风狂
世人惊谔恶运来
三年过后清朝亡

[注]1,当时的满族人习俗是近亲结婚,导致人种质量下降,加之满汉不准通婚,所从清朝后宫少美女。慈禧虽然不算美女,但相比之下也算是貌冠后宫。
2,据史书记载,慈禧出生时,紫禁城上空三天三夜乌鸦如浮云蔽日,道光皇帝视为吉兆,大宴群臣而贺,谁料想就是这位传奇女子后来竟执掌清朝达48年之久。
3,慈禧出生时乌鸦蔽日,出殡时乌云蔽日,一个"乌"字串联了慈禧的生与死。虽有传说色彩,但坊间却信之传之。
   探秘于此,吾七绝记事。

坊说慈禧哀鸟事,
一文乌字连生死。
垂帘听政篡朝纲,
鸦占鹊巢国蒙耻。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47)
    周阳生


一七一,跛子皇帝清咸丰

一一0六
补丁皇帝是道光
清朝咸丰跛子皇
事出随父去狩猎
速度太快坠马伤

一一0七
速度太快坠马伤
御医奉诏治病忙
无奈接骨有错位
一腿短来一腿长

一一0八
一腿短来一腿长
骨愈竟成跛子样
道光长子因早逝
唯选咸丰继当皇

一一0九
唯选咸丰继当皇
无奈国运渐迷茫
咸丰在位十一年
内忧外患祸纷殃

一一一0
内忧外患祸纷殃
朝政也象跛子样
一八六0那一年
二鸦战争硝烟狂

一一一一
二鸦战争硝烟狂
捻军造反惊朝堂
太平天国天地会
四处反清咸丰慌

一一一二
四处反清咸丰慌
身心俱疲无主张
平生虽有改革志
无奈破船不经浪

[注]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生于1831年7月17日,病卒于1861年8月22日。是清朝的第9位皇帝。1851年即位,称咸丰元年。

    咸丰即位后,其改革力度远超嘉庆、道光。但时运却不济,在位11年,遇上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一一太平天国运动。遇上了三千多年未有的英美法俄联军入侵,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他驾驭的是一条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千疮百孔的破船。加之他执政后期未能洞悉阻止慈禧篡政的野心,导致慈禧实际掌朝、垂帘听政,使清朝的国运雪上加霜。
探秘于此,吾七绝诗记咸丰之殇。

跛朝跛足说咸丰,
时运难堪悲戚风。
一代帝王愁屋漏,
满天寒雪冷苍穹。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46)
周阳生


一七0,补丁皇帝清道光

一0九六
圆觉道德焕诗章
今日探秘清道光
力倡节俭史无赞
节俭模式令不畅(注1)

一0九七
节俭模式令不畅
道光节俭话题长
嘉庆教子要忆苦(注2)
节俭要学祖辈样

一0九八
节俭要学祖辈样
太宗皇帝穿布装
糠灯粗拐物简陋
戒奢风气清初扬

一0九九
戒奢风气清初扬
道光效行更夸张
搬空家具吃冷饼
伴着热茶暖肚肠

一一00
伴着热茶暖肚肠
平日仍穿补丁装
节俭赛过汉文帝
无奈史家誉词荒

一一0一
无奈史家誉词荒
道光登基国库殇
入不敷出钱太少
鸦片战争赔款忙(注3)

一一0二
鸦片战争赔款忙
战败割地让香港
赔银二千一百万
弱国不敌英列强

一一0三
弱国不敌英列强
道光雪上又加霜
国库竟然遭盗窃
九百万两没下场

一一0四
九百万两没下场
旷古罕见窃贼狂
三部查案无结果
牵连官员被流放

一一0五
牵连官员被流放
涉案库丁命俱亡
风雨飘摇国库空
补丁皇帝是道光

[注]1,道光皇帝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8月登基后,国库存银不足两千万两。所以他登基后即在朝野推广"节俭模式",并发了一道《御制声色货利谕》,带头倡导节俭之风。他还将孔夫子的名言"百姓足,君孰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于足?"引为至理名言。并下诣朝官无须进贡,以免人力财力浪费。谁知事与愿违,地方官进贡的财物,道光还得另花人力运费给退回去,真可谓是"省事适足以滋事。″加之地方官员要从进贡时中饱私囊,故百般阻扰,变"进贡"为"孝敬",后来进贡之禁令只好不了了之。
2,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时为皇太子的道光随父皇嘉庆到"龙兴之地"盛京(沈阳)祭祖,嘉庆对道光进行了"忆苦思甜"教育,让道光看了太宗皇太极早年打天下时用过的糠灯、粗糙拐杖、补丁衣服等,在道光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北京后,即与太子妃商量搬空太子宫的所有奢侈家具,并衣食从简,每天吃太监从宫外买的豆腐与烧饼,衣服也穿带补丁的,可谓节俭至极。但史家对道光却未象赞誉汉文帝节俭一样,反而讥为其是"吝啬鬼",实为千古冤枉。
3,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战败,割让香港,并向英国赔款2100万两白银。加上鸦片战争的军费开支和治理水患所需银两巨大,一下子导致国库缩水,空了许多。加之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发生了旷古未闻的国库被盗案,被盗金额高达925万两白银。后经吏部、刑部和步军统领衙门联合办案,竟然无法破案,疑是国库多年管理混乱,被库丁和官员象草堆抽草一样,而抽光了。最终道光只好下令将涉案库丁处死,涉案官员流放了事。
吾认为道光比起商纣、隋炀等昏君,真不失为是节俭型的好皇帝,只不过执政30年,国运不济,但圣心却躬,从他登基时国库存银不足二千万两,到执政20年后,国库赔款2100万两,被盗925万两,加之军费、治水、赈灾所需银两之巨,由此推算道光皇帝还算称职。
探秘于此,拨雾见云,诗记道光轶事。

帝服补丁清道光,
讥君吝啬断冤肠。
掌朝方恨银粮少,
无奈安危雪复霜。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45)
周阳生


一六九,乾隆日日写诗忙

一0八九
人为财死中年亡
乾隆偷闲写诗忙
一生写诗三万余(注1)
世评少有好诗章

一0九0
世评少有好诗章
吾的观点不一样
乾隆一首山店诗(注2)
关注民生在心上

一0九一
关注民生在心上
火种刀耕入诗章
乾隆盛世名不虚
民众逍遥乐于坊

一0九二
民众逍遥乐于坊
穷檐农家君询访
乾隆惕乾励朝夕
自戒玩愒光阴荒

一0九三
自戒玩愒光阴荒
十全老人史溢芳
亲历朝政六十年
续当四年太上皇

一0九四
续当四年太上皇
执政还比康熙长(注3)
四库全书他诏修
平定动乱扩国疆

一0九五
平定动乱扩国疆
一生从容礼法场(注4)
自悟经纶归性命
圆觉道德焕诗章

[注]1,乾隆皇帝,勤政爱民,创建盛世。他一生写诗三万余首,写心、写民、写情、写景,虽无李杜之妙,但有诗者之情。他《古希》诗云:

古希希圣未从心,
负扆遑云久莅临。
惟是惕乾励朝夕,
戒其玩愒度光阴。
龙乘不息法一健,
象译由来通六音。
爱乐纷哉向何托,
积成三万首余吟。

可见古稀之年的乾隆,仍"励朝夕"惜光阴,勤政之外,仍写诗不辍。乾隆终年82岁,如70岁时就写了三万多首诗,恐怕仙逝前的诗作应该早破四万首了。如今百岁三万六千天计算,乾隆应该是天天写诗了。
2,乾隆作为九五之尊,却写了一首《山店》七律,寄情于黎民百姓。其诗云:

山店诛茅亦易成,
居民火种复刀耕。
孽豚处处牢堆石,
防虎家家栅树荆。
粗粝聊安衣食计,
逍遥且免市廛征。
前驱俞骑休呵谯,
正欲穷檐悉隐情。

可见乾隆执政时,也十分注重"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的道理,常常巡视民间,访贫问苦,深入"穷檐",悉知"隐情"。
3,乾隆执政60年,加上4年太上皇,实际执政64年。康熙虽在位61年,但幼年是由索尼、鳌拜等四辅臣主政,直至16岁才独掌朝纲,其实际执政时间是53年。所以说乾隆的执政时间之长,创了中国历代帝王之最。
4,乾隆还写过一首《白鹿洞诗》,诗中言明了他的情怀于思想,诗云:

李渤结庐后,
绛帐开紫阳。
经纶归性命,
道德焕文章。
剖析危微旨,
从容礼法场。
祇今传鹿洞,
几席有余香。

乾隆诗记唐朝李勃的忠国爱民之情怀,以励自己的护稷爱民之心声。
在历代帝王诗中,虽有名篇,但平生最爱的还是伟人毛泽东(毛润之)主席的诗词,其《沁园春-雪》大气磅礴,豪情壮志,激荡人心。其《蝶恋花》词,伟心蕴情,味深意长,催人泪飞,
探秘于此,吾闲以七律而记事抒怀:

乾隆日日写诗忙,
平昔闲歌四万章。
世说妙辞殊少见,
不承李杜放光芒。
现今骚客言言叠,
又有何人语语煌。
君主吟哦消遣事,
最珍伟圣润之觞。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44) 
   周阳生
 

一六八,纪昀和坤未斗法 

一0八三 
何来几人微服访 
戏说纪和斗法忙 
铁齿铜牙纪晓岚 
捉弄和坤出洋相 

一0八四 
捉弄和坤出洋相 
真实历史不一样 
两人龄差二十六(注1) 
基本未能同朝堂 

一0八五 
基本未能同朝堂 
纪昀早年登皇榜 
和坤刚刚才出生 
婴儿岂能斗法忙 

一0八六 
婴儿岂能斗法忙 
和坤后来运飞黄 
纪昀已经六十多 
暮年闲居阅微堂 

一0八七 
暮年闲居阅微堂 
烟袋相伴写文章 
岂与和坤去斗法 
得罪权臣定遭殃 

一0八八 
得罪权臣定遭殃 
和坤权重倾朝堂 
敛财贪赃富敌国(注2) 
人为财死中年亡(注3) 

[注]1,纪晓岚生卒年是(1724~1805年),和坤生卒年是(1750~1799年)。两人相差26岁。清淡文人纪晓岚享年81岁,而跋扈权臣和坤却在49岁那年被嘉庆皇上赐死。 
2,和坤所敛之财白银就达十亿两之多,加上古玩、黄金、珠宝,其财富超过了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总和,可谓史上第一大贪官。 
3,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日,被皇上赐死前,和坤于正月十五日曾写《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绝命诗,自觉小命不保,悔叹命短。其诗云: 
夜色明如许, 
嗟令困不伸。 
百年原是梦, 
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晓, 
墙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 
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世, 
怀才误此身。 
余生料无几, 
空负九重仁。 

今夕是何夕, 
元宵又一春。 
可怜此月夜, 
分外照愁人。 
思与更俱永, 
恩随节共新。 
圣明幽隐烛, 
缧绁有孤臣。 

(注:缧绁,捆绑犯人的绳子,借指监狱、囚禁。) 
   可见和坤,人为财死,绝命诗悔,缌绁心哀。吾,探秘于此,七绝溯源,以正视听。 

纪昀廉洁八旬翁, 
贪腐和坤帝赐终。 
斗法两臣坊剧演, 
宦途异旅各临风。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43)
周阳生


一六七,康熙一生未私访

一0七六
戏说初恋乱纲常
康熙一生未私访
微服私访乌虚有
圣祖实录记周详(注1)

一0七七
圣祖实录记周详
康熙巡幸曰省方(注2)
一国之君人勤政
关心民生振朝纲

一0七八
关心民生振朝纲
经常巡幸走四方
巡完山东巡山西
沿着江苏到浙江

一0七九
沿着江苏到浙江
巡幸京畿无数趟
泰山孔府留身影
康熙足迹遍城乡

一0八0
康熙足迹遍城乡
没有一次是私访
随行至少三百人(注3)
自建营幄人轻装(注4)

一0八一
自建营幄人轻装
不准扰民惩贪赃
随队配置监察史
谁犯纪律谁遭殃

一0八二
谁犯纪律谁遭殃
康熙美誉溢朝坊
一生巡幸为国事
何来几人微服访

[注]1,《清圣祖实录》中,有关康熙皇帝巡幸四方的记载非常多,但没有一条是记录康熙微服私访的。
2,《圣祖仁皇帝圣训》中,有一个类目叫"省方",就是巡幸四方的意思。
3,康熙曾说自己:"便道至浙江观风问俗,简约仪从,卤簿不设,扈从者仅三百余人"。可见康熙出访,不可能是三四人随行,而最少也有三百余人。
4,康熙出访有严格的纪律,不准扰民,不准受贿,不建行宫,轻装出访。从而深受百姓爱戴。
探秘于此,七绝而记。

微服康熙私访记,
史无实录出于戏。
帝王巡幸需安全,
岂敢几人随驾侍。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42)
   周阳生


一六六,康熙与苏麻喇姑

一0七0
充满屈辱和荒唐
康熙苏麻情义长
两人不是姐弟恋
爱情一说史海茫

一0七一
爱情一说史海茫
实是野史溢于坊
苏麻年到五十时(注1)
康熙八岁小儿郎

一0七二
康熙八岁小儿郎
苏麻已是祖母样
两人岂能有爱情
但有亲情史溢芳

一0七三
但有亲情溢史芳
苏麻入宫侍孝庄(注2)
康熙幼年得天花(注3)
恶疾缠身命险丧

一0七四
恶疾缠身命险丧
福佑寺中苏麻忙
无微不至侍玄烨
就象守护神一样

一0七五
就象守护神一样
直到玄烨体无殃
苏麻康熙是亲情
戏说初恋乱纲常

[注]1,苏麻喇姑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玄烨是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苏麻比康熙整整大了42岁,在古代,苏麻可是康熙祖母级的辈份。两人怎么可能是"姐弟恋"。
2,苏麻生于贫苦牧民之家,原名索玛勒,天启五年(1625年)2月,随年仅13岁的孝庄文皇后嫁给皇太极时,入宫作孝庄的贴身侍女。此后在宫中一住就是80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以93岁高龄去世。

3,玄烨幼时患天花恶疾绝症,太医均束手无策,他奶奶孝庄与父亲顺治怕他传染后宫,就把玄烨送到福佑寺听天由命。而苏麻喇姑却一直守在玄烨身边无微不至的精心照料,幸玄烨吉人天相,躲过一劫,后来终成一个伟大的皇帝。康熙从幼年始就一直视苏麻喇姑为他的生命守护神,充满着一生的感恩之情。
 吾探秘于此,倍感戏说乱真,故而七绝而鸣,以正视听。
康熙苏氏隔年轮,
亲意无瑕心洁醇。
玄烨情迷是坊说,
戏文杜撰误书人。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41)
    周阳生

一六五,清朝男人为何留辫子

一0六一
搅乱史云谜一样
清朝男人辫子长
女真入关剃发令
如不留辫命就亡

一0六二
如不留辫命就亡
汉人屈辱悲断肠
金钱鼠尾头顶留(注1)
四周头发全剃光

一0六三
四周头发全剃光
晚清头发分阴阳
下巴不许留胡须
只准唇上胡子长

一0六四
只准唇上胡子长
满人发式有名堂
天寒出汗发结冰
冰化滴水迷眼眶

一0六五
冰化滴水迷眼眶
妨碍射猎征战场
加之帽发冻一起
脱帽犹如受刑状

一0六六
脱帽犹如受刑状
所以剃头四边光
只留辫子在脑后
睡时盘辫当枕仰

一0六七
睡时盘辫当枕仰
满人风俗都一样
汉人肤发父母授
无奈留发全家亡(注2)

一0六八
无奈留发全家亡
一家留发全村殇
虽然有士多抗争
扬州嘉定悲剧酿

一0六九
扬州嘉定悲剧酿
都因留发起祸殃
二百多年留辫史
充满屈辱和荒唐

[注]1,满人的发型为"金钱鼠尾"式,四边剃光,后脑勺留一金钱大小的头发,扎成老鼠尾巴式样。这一风俗始于女真族。因为常年游猎征战,长发既不卫生,又影响视线,出汗还会结冰,头发与帽毛冻在一起,脱帽如受刑。所以女真族就流行了近似于光头的"金钱鼠尾"发式了。
2,1621年,努尔哈赤攻下辽沈后,就强迫汉人剃发留辫。1644年,清兵入关攻占北京、南京后,颁布严苛的"剃发令"。令"官民皆剃头",违令者"杀无赦”。"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个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发全村斩"。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民族悲剧就发生在那个屈辱的年代,清朝男人的小辫子还一直成为外国列强嘲笑中国人的话柄。
    清人入关执政后,大力推行文化同化,首先在剃发易服上摧垮汉人的自尊心,以达到他们奴化汉人、巩固政权的目的。
    吾探秘于此,仍为清朝汉人哀叹,故而撰七绝而记屈史。

清代男儿辫子长,
只因留发命危亡。
满人执政搞同化,
屈辱汉民悲断肠。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40)
周阳生


一六四,清世祖顺治之谜

一0五一
万户山上美名扬
今探世祖顺治皇
不爱江山爱美人
遁入空门当和尚

一0五二
遁入空门当和尚
美人是谁费周详
有书认为董小宛(注1)
可她丈夫冒辟疆

一0五三
可她丈夫冒辟疆
小宛龄比顺治长
艳名远播已二十
顺治六岁刚当皇

一0五四
顺治六岁刚当皇
鄂妃龄与其相当
相亲相爱成知音
可意人儿侍皇上

一0五六
可意人儿侍皇上
不料生儿百日亡
伤心欲绝天作妒
二十二岁芳龄殇(注2)

一0五七
二十二岁芳龄殇
四个月后顺治亡
一说顺治因痘死
一说出家当和尚

一0五八
一说出家当和尚
史说死因两迷茫
吾识倾向因痘死
天花之疫致皇亡

一0五九
天花之疫致皇亡
顺治虽想入庙堂
无奈病重立遗诏(注3)
立诏当晚驾崩殇

一0六0
立诏当晚驾崩殇
后见帝师记诗茫(注4)
模拟顺治语气说
搅乱史云谜一样

[注]1,董小宛,名董白,秦淮名*,她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而顺治出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董小宛比顺治大14岁。董小宛芳名远播时20岁,且早已从良,嫁给才子冒辟疆,那时顺治6岁刚登基,按清例皇上十四岁以后才可选妃。所以说董小宛不是董鄂妃。董小宛与顺治的爱情故事,最早见于《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中。董小宛去世后,冒辟疆曾写一篇《亡妾董小宛哀辞》以悼念夫人,哀辞写到:"今幽房告成,素疢将引,谨卜闰二月之望日,安魂于南阡"。
2,董鄂妃是内大臣董鄂之女,18岁入宫,宠冠后宫。顺治十八年(1656年)八月立为贤妃,同年十二月又进为皇贵妃。可见顺治对她宠爱有加。她因生儿百日而亡,伤心过度,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四香殒。顺治帝悲痛欲绝,亲制几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悼念爱妃。
3,董鄂妃去世四个月后,宫传顺治驾崩。但正史说顺治死于天花病,野史传说顺治帝到五台山当了和尚。但吾倾向于正史之说。一见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清凉山赞佛诗》云:"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房星,是二十八星宿之天驷星,为天马,主车驾。诗写天子还未离宫出家,就已驾崩了。
二见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的《自撰年谱》记载:顺治帝因生恶疾天花,病入膏肓,召王熙起草遗诏,顺治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王熙奉命后,强忍悲痛,起草遗诏,并三次进览,三蒙钦定,至初七日傍晚终定稿,当夜顺治帝归西。
4,二百年后帝师翁同龢在其《翁同龢日记》中曾记录了一首借顺治语气写的自题诗:
我本西方一衲子,
因何流落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
江山坐到我时休。
我今撒手归山去,
管他千秋与万秋。
吾细品该诗,当为后人借第一人称而写,但与顺治临死之际三修遗诏的认真劲来说,怎么可能"管他千秋与万秋"呢?
吾纵观顺治帝一生,从生到死,谜云密布,故而七绝记事:

顺治身世史难清,
死死生生真不明。
冒出爱妃董小宛
驾崩偏说佛山行。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39)
    周阳生


一六三,航天始祖陶成道

一0四六
卖画为生心凄凉
古代火箭明朝强
洪武年间陶成道(注1)
研究火箭领时尚

一0四七
研究火箭领时尚
晚年仍为飞天忙
手持两只大风筝
火箭绑在飞车上

一0四八
火箭绑在飞车上
万户端坐车中央
四十七支火箭燃
浓烟滚滚焰翻浪

一0四九
浓烟滚滚焰翻浪
顷刻横空震爆响
飞车变成一团火
英雄万户坠地亡

一0五0
英雄万户坠地亡
航天始祖梦虽殇
飞天壮举留青史
万户山上美名扬

[注]1,万户(?-1390年),本名陶成道。在历次战事中屡建奇功,被朱元璋封赏为"万户"。万户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尝试利用火箭飞天的人,被航天界尊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前苏联火箭学家费奥多西耶夫和西亚列夫在他们合著的《火箭技术导论》一书中说:"中国人不仅是火箭的发明者,而且也是首先企图利用固体燃料火箭将人载到空中去的幻想者。″
2,万户的飞天梦虽然破灭了,但他的壮举却得到了科学界的高度肯定。在上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为纪念航天始祖万户,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
明朝的火箭技术比西方早了二百多年,但明朝以后就逐渐落后了。探秘于此,吾特撰七绝,纪念飞天英雄万户。

悲壮铿锵驭云志,
风筝火箭梦飞天。
宇航始祖明朝客,
万户山头伴月眠。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38)
周阳生


一六二,唐寅未曾点秋香

一0三九
清词丽句妙锦章
伯虎未曾点秋香
明末文人冯梦龙
警世通言文牵强(注1)

一0四0
警世通言文牵强
戏将陈郎当唐郎
一笑姻缘唐解元
陈冠唐戴传于坊

一0四一
陈冠唐戴传于坊
伯虎三笑人倜傥
秋香真名林奴儿
字为金兰号秋香

一0四二
字为金兰号秋香
金陵名*芳名响
后来从良拒老客
自画新柳寄衷肠(注2)

一0四三
自画新柳寄衷肠
秋香龄比唐寅长(注3)
足足大了二十岁
伯虎岂会点秋香

一0四四
伯虎岂会点秋香
何况唐府连遭殃
一年失去五亲人(注4)
心力交瘁人悲伤

一0四五
心力交瘁人悲伤
落魄江湖魂游荡
足迹遍及七个省(注5)
卖画为生心凄凉

[注]1,唐伯虎点秋香故事雏形"陈公子点秋香",最早出现在明代小说《耳谈》中,后来明未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将其变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缘",后来又由"一笑"演变成了"三笑"。
2,秋香从良后,谢绝接客,自画《新柳图》于扇上,并题诗曰:"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以表明自己从良后的心境。
3,秋香本名林奴儿,字金兰,号秋香。生于景泰元年(1450年)。唐伯虎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秋香比唐寅大了整整二十岁。
唐寅于弘治十年(1497年)参加应天府乡试中解元(第一名),时年他27岁,而秋香已是47岁的中年女子了,且那时的秋香早已从良多年了。所以说唐伯虎不可能点秋香。
4,唐寅生于苏州普通市民家,家境并不富裕,他在考中解元的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试,无辜被卷入舞弊案,吃了一连串的官司,并被朝廷革去"士″籍。他在写给好友文徵明的信中详述了当时的悲惨境状:"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自贯三木,吏卒如虎,举头抱地,涕泪横集。"
唐寅科举无门,功名路断,又遭家庭不幸,一年之中,父母亲、妻子徐氏、妹妹、儿子相继因故去世。心力交瘁的他在《答文徵明书》中写道:"不意今老,事集于外,哀哉哀哉,此亦命也……,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蹑踵而殁,丧车屡驾,黄口嗷嗷。"可见唐伯虎科举失败,家庭不幸,对其打击至深。
5,心灰意冷的唐伯虎于31岁开始落魄江湖,以卖画为生,足迹遍布江、浙、皖、湘、鄂、闽、赣七省。这与人们熟知的"腰缠万贯,风流倜傥"的喜剧人物形象,完全不一样。
探秘于此,心生唏嘘,故而七绝以记事:

伯虎一生坎坷路,
江湖落泊志心暮。
何曾三笑点秋香,
卖画济年余日渡。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37)
周阳生


一六一,妙锦不愿做皇后

一0三二
还夸德成奇儿郎
古代后位妃争抢
明朝才女徐妙锦
坚决不愿皇后当

一0三三
坚决不愿皇后当
妙锦才貌朝野彰
生在开国元勋府(注1)
皇后之妹少欲望

一0三四
皇后之妹少欲望
仁孝去世后位旷
朱棣欲封徐妙锦
母仪天下后宫掌

一0三五
母仪天下后宫掌
妙锦闻讯愁断肠
深知伴君如伴虎
后宫之中多孤凉

一0三六
后宫之中多孤凉
妙锦辞书废思量
情词哀恳呈朱棣
谦辞敬语写心章

一0三七
谦辞敬语写心章
一心向佛羡庵堂
远离红尘了余生
无缘无福侍皇上

一0三八
无缘无福侍皇上
朱棣美意泡了汤
妙锦辞书淡然心
清词丽句妙锦章(注2)

[注]1,徐妙锦是明朝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第三个女儿,仁孝皇后的妹妹。才华出众,美丽动人。所以在仁孝皇后去世后,朱棣一心要把徐妙锦迎进宫去当皇后。可是深知伴君如伴虎和后宫寂寞凄凉的徐妙锦却不羡禁苑深宫,给朱棣呈上了情词哀恳的婉拒信,谦词敬语中既没有得罪皇上,又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2,徐妙锦的婉拒信写得清词丽句,透着淡然的悲切,又流露出傲然的尊严。她信中写道:
"臣女生长华门,性甘淡泊,不羡禁苑深宫,钟鸣鼎食;愿去荒庵小院,青磬红鱼。不学园里夭桃,邀人欣赏;愿作山中小草,独自枯荣。听墙外秋虫,人嫌其凄切;睹窗前冷月,自觉清辉。盖人生境遇各殊,因之观赏异趣。矧臣女素耽寂静,处此幽旷清寂之境,隔绝荣华富贵之场,心胸顿觉朗然。
臣女深感陛下哀怜之意,臣女诚万死莫赎也。伏思陛下以万乘之尊,宵旰勤劳,自宜求愉快身心之乐。幸外有台阁诸臣,袍笏跻跄;内有六宫嫔御,粉黛如云。而臣女一弱女子耳,才不足以辅佐万岁,德不足以母仪天下。既得失无裨于陛下,而实违臣女之素志。臣女之所未愿者,谅陛下亦未必强愿之也……。″
徐妙锦经过再三恳辞婉拒,才终于打消了朱棣要封其为皇后的念头。
探秘于此,吾以七绝而感徐妙锦宁当尼姑,不当皇后之史事:

不羡桃园花斗艳,
心祈野草独枯荣。
人生境遇各殊辙,
愿守荒庵鱼磬鸣。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36)
周阳生

一六0,功臣为何当和尚

一0二三
后世才见其光芒
功臣为何当和尚
功臣名叫郭德成
此事说来真荒唐

一0二四
此事说来真荒唐
德成癖酒官不当(注1)
与酒为伍逍遥过
太祖赞其性豪爽

一0二五
太祖赞其性豪爽
御花园中把酒赏
杯来盏去人烂醉
踉踉跄跄辞圣上

一0二六
踉踉跄跄辞圣上
醉态十足发乱长
元璋笑其是疯汉
德成醉答未思量

一0二七
德成醉答未思量
手摸乱发想剃光
太祖少时曾出家
最忌别人说短长

一0二八
最忌别人说短长
僧字光字惹祸殃
太祖气得脸发青
无奈德成醉泥样

一0二九
无奈德成醉泥样
酒后失言气元璋
德成酒醒冒冷汗
得罪圣上必遭殃

一0三0
得罪圣上必遭殃
惶恐不安无主张
为保性命寻妙计
索性出家做和尚

一0三一
索性出家做和尚
终日念经披袈裟
元璋见状疑心消
还夸德成奇儿郎。(注2)

[注]1,郭德成元末明初人士,性格豁达,十分机警。平生癖酒,经常烂醉如泥。他与哥哥郭兴一起随朱元璋征战沙场,立下不少战功。朱元璋想让他当大官,可他坚辞不做,并对朱元璋说:"感谢皇上对我的厚爱,但是我脑袋瓜不灵,整天不问政事,只知道喝酒,一旦做了大官,那不是既害国家又害自己吗?"朱元璋见其坚辞不受,内心十分赞许,所以赏了他很多好酒与钱财,还经常邀请他一起喝酒。一次郭德成酒后失言,在朱元璋笑话他衣冠不整、头发蓬乱时,他随口说了句他厌恶长发,想剃光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少时曾在皇觉寺当过和尚的朱元璋,最怕别人影射,所以忌讳"光"、"秃"、"僧"等字眼。所以怒火中烧,认为郭德成在侮辱自己。所以欲治罪严惩。
2,酒醒后的郭德成惊恐万状,知道大祸已从口出,被逼无奈,只有假戏真做出家当了和尚,保住了小命一条。朱元璋见其真不爱长发,当了和尚,并夸他说:"德成真是奇男子,原先我以为他讨厌头发是假,想不到真是个酒鬼和尚。"
探秘于此,竟生哭笑不得之感叹,一叹圣心难测,伴君如伴虎。二叹酒后失言,竟招杀生祸。故以七绝记事。

酒鬼德成当和尚,
只缘得罪圣元璋。
祸从口出命难保,
躲进空门免戳殃。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35)
   周阳生

一五九,《孟子》得罪朱元璋

一0一0
务实文风兴朝堂
尊儒厌儒朱元璋
自是明朝开国帝
不如至圣文宣王(注1)

一0一一
不如至圣文宣王
孔子地位高于皇
元璋思想不祭孔
谁知下诏惊朝堂

一0一二
谁知下诏惊朝堂
群臣反对帝主张
天下受教于孔子
我朝岂能改祭章

一0一三
我朝岂能改祭章
淡化孔子民心殃
元璋无奈收旨意
但留怒火在胸膛

一0一四
但留怒火在胸膛
几年以后仍不忘
孟子认为民为贵(注2)
民本思想传朝堂

一0一五
民本思想传朝堂
君轻言论孟子讲
皇帝地位比民低
亚圣哲言伤元璋

一0一六
亚圣哲言伤元璋
多疑元璋火上房
孔庙撤下亚圣牌
不让孟子登庙堂

一0一七
不让孟子登庙堂
谁反对来谁遭殃
朝臣吓得不敢说
冒死直谏唯钱唐(注3)

一0一八
冒死直谏唯钱唐
棺材抬到朝堂上
元璋见状怒火生
令士箭射钱唐伤

一0一九
令士箭射钱唐伤
钱唐中箭仍顽强
带血边爬边直谏
终于感动朱元璋

一0二0
终于感动朱元璋
忙派太医治箭伤
次年太祖下谕旨
请回孟子登庙堂

一0二一
请回孟子登庙堂
其实元璋心不爽
下令删节孟子书(注4)
厌恶内容全删光

一0二二
厌恶内容全删光
所删内容禁入章
孟子之书成节文
后世才见其光芒

[注]1,孔庙里除了供奉孔子外,还有四位大儒家,称为四配、四公、四圣。他们的塑像分坐于孔子象两侧,依次为: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参,亚圣孟轲。早在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衢州孔庙就开始以四配附祀,并沿袭至今。
到了明朝,朱元璋对世人称孔子为"至圣文宣王",深感不服,一度想不再祭祀孔庙,从而引发朝臣一致反对。
2,后来朱元璋又抓住《孟子》书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是侵犯了皇权,从而下诏把孟子的塑像撤出孔庙。
3,敢于冒死直谏的刑部尚书钱唐,抬着棺材上殿直谏。盛怒之下的朱元璋令金吾士用箭把钱唐射伤,本想吓唬一下钱唐,让他知难而退,可钱唐抱着必死的决心,边爬边谏。后来朱元璋在次年又下一道谕旨说:"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扬孔子之道,配享如故。"这才把孟子的牌位和塑像又请回孔庙,恢复了亚圣的四配地位。
4,孟子虽然回孔庙了,但朱元璋仍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令删节《孟子》,后来翰林学士刘三吾根据圣上的意见,将《孟子》书中删去85条朱元璋厌恶的内容,保留170余条编成《孟子节文》一书。后来,朱元璋又下诏,规定科举考试不得出现被删的85条内容。
探秘于此,深感史说朱元璋为人生性多疑之真实,他表而尊儒治国,但骨子里却轻孔孟之道,这恐怕与他出身平民有关,尽管当了开国皇帝,但血液里仍流淌自卑思想,致使朱元璋未领悟国以民为本的道理。故吾七绝记史,权作史絮。

民重君轻孟轲讲,
不料得罪圣元璋。
只缘太祖自卑庶,
忌讳多疑旨乱章。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34)
    周阳生

一五八,奏疏冗长被杖责

一00一
皇后贤德明史详
元璋不爱作冗章
刑部侍郎茹太素
耿直谏言立朝堂

一00二
耿直谏言立朝堂
长篇大论作文章
不料奏折空话多
气得太祖怒火旺

一00三
气得太祖怒火旺
一通臭骂太素殃
加之有臣落井石
太素被杖在朝堂

一00四
太素被杖在朝堂
唯有宋濂把话讲(注1)
太素虽然语失当
万望圣上惜忠良

一00五
万望圣上惜忠良
元璋事后悔断肠
太素忠心评朝政
不该当众杖于堂

一00六
不该当众杖于堂
挑灯再看太素章
虽然废话一大堆
仍有良策五件彰(注2)

一00七
仍有良策五件彰
元璋连夜阅批忙
摘录太素的建议
亲加序言整朝纲

一00八
亲加序言整朝纲
然后赐宴慰侍郎(注3)
太祖下诏整文风
限定字数写奏章

一00九
限定字数写奏章(注4)
简明扼要不冗长
从此明朝疏文短
务实文风兴朝堂

[注]1,洪武八年秋到洪武九年夏(1375~1376年),华夏大地水灾连连,地震频发。据说当时还出现了白天出现太白星的异象。古代人相信迷信,认为是老天爷在警戒、惩罚治国者。为此朱元璋下诏让臣民上书指出皇帝的过错,以期改正,以换取苍天的原谅。
刑部侍郎茹太素据诏上书,不料疏文冗长,加之言辞失当,惹怒朱元璋,被杖责于朝堂。当时有与茹太素不和的朝臣落石下井。唯有宋濂直言劝告圣上说:"茹太素是奉诏针对时政评论朝政的,是对陛下一片忠心,而且陛下正要广开言路,就是茹太素说得不对,文章太长,也不好过于责怪,望圣上三思。"
2,当晚朱元璋也后悔白天杖责茹太素有点过火,就将白天未看完的奏疏继续耐心读下去,发现一直到最后才接触到正题,约有500个字,提了五件事需要整改。朱元璋阅后认为至少有四件事可以采纳施行。所以就连夜叫人把茹太素所言四件事抄录下来,并亲写序言,发给朝廷内外大臣执行。
3,朱元璋后悔自己错怪了茹太素,便赐宴招待,席间朱元璋举杯对他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意思是太祖赏罚会分明。茹太素赶紧谢主龙恩,说道:"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意思是我一片丹心报效国家,不会躲避圣上的责难。
4,据说朱元璋习惯于事必躬亲,每天看听200多道奏折,处理400多件政务。所以养成了高效率办事的作风。经过杖责茹太素的事情后,朱元璋让中书省定了一个上书格式,限制奏章字数,要求疏文简明扼要,违者受罚,从此大臣们的奏章再也不敢空话连篇了。
探秘于此,心生感慨,朱元璋虽然一介武夫出生,但谙熟空谈误国之道,故撰七绝记事:

修文自古忌无章,
误国虚谈惹祸殃。
儒者莫成茹太素,
上书冗乱悔悲肠。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33)
   周阳生


一五七,

九九0
拜月亭上唱西厢
明宫内幕有文章
大脚皇后马秀英
三寸金莲需横量

九九一
三寸金莲需横量
身材修长貌漂亮
举止得体朝野赞
知书达理人端庄

九九二
知书达礼人端庄
元帅之女嫁元璋(注1)
跟随夫君打天下
同甘共苦国母当

九九三
同甘共苦国母当
当初嫁给朱元璋
看中夫君是人才
死心蹋地帮夫忙

九九四
死心蹋地帮夫忙
照料夫君贤妻当
体恤将士当兄弟
一举击败陈友谅(注2)

九九五
一举击败陈友谅
元璋帝业终成章
有情有义夫尊重
言听计从理朝纲

九九六
言听计从理朝纲
皇后劝说朱元璋
滥封官爵不可行(注3)
杀戮功臣国会殃

九九七
杀戮功臣国会殃
元璋虽然疑心狂
仍听皇后善心劝
礼贤下士才路广


九九八
礼贤下士才路广
赢得民心国兴旺
贤惠英明马皇后
一生倾情朱元璋

九九九
一生倾情朱元璋
亲自为夫下厨房
三千佳丽无人比
国母风范世颂扬

一000
国母风范世颂扬
皇后仙逝举国丧
元璋从此未立后(注4)
皇后贤德明史详

[注]1,马皇后生于安徽宿州,名字叫秀英,身材修长,面貌娟秀,气质端庄,知书达理,人有修养。她早年丧母,12岁时被父亲的好友、农民军起义军领袖郭子兴大元帅收养。21岁时下嫁给骁勇善战、胸怀大志的战将朱元璋。
2,元末枭雄陈友谅攻打朱元璋时,朱元璋的起义军人心惶惶,很多官兵百姓都准备逃难,朱元璋也一时乱了阵脚。可马皇后却镇定自若,向朱元璋建议,发放宫中的所有金银财宝给官兵与民众,从而稳定了军心与民心,最终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为创帝业铺平了道路。
3,朱元璋称帝后,想大肆封官授爵,并为感谢马皇后的功德,而想大量提拔封赏她的亲族。但都被马皇后谢绝了,她还向朱元璋进言,论功行赏是可以的,但滥封官爵会导致吏治不明,朝纲不振。
4,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再也未立皇后,因为在他心中无人能比马皇后的慧德。
探秘于此,吾闲撰七律《凭吊马皇后》:

真义真情马皇后,
多谋足智助明王。
秀英本是帅之女,
愿嫁元璋征战场。
教子相夫遵妇道,
六宫执掌德风扬。
母仪天下民称颂,
史绩载书千古芳。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32)
    周阳生

一五六,千古元曲春秋唱

九八0
一见倾心又倾囊
元朝年代不算长
蒙汉民族大融合
元瓷元曲均辉煌

九八一
元瓷元曲均辉煌
元代杂剧流世坊
杂剧巨匠元好问(注1)
名冠金元史溢芳

九八二
名冠金元史溢芳
四折一出登戏堂
元曲西厢有六折
疑为明清后人唱(注2)

九八三
疑为明清后人唱
元曲原创有思想
格律定式虽有度
增句通押却无妨(注3)

九八四
增句通押却无妨
曲牌形式亦多样
鼎足唐诗与宋词
文学史上共溢芳

九八五
文学史上共溢芳
元曲无愧为锦章
艺术魅力世称颂
喜闻乐见传城乡

九八六
喜闻乐见传城乡
元汉文化共发扬
宝贵遗产传于世
四大名家名曲唱(注4)

九八七
四大名家名曲唱
四大悲剧悲心伤(注5)
四大爱情唱姻缘(注6)
千古名曲春秋觞(注7)

九八八
千古名曲春秋觞
著名元曲秋思唱
致远一首天净沙(注8)
断肠人在天涯望

九八九
断肠人在天涯望
汉卿鸣冤为窦娘
赵氏孤儿汉宫秋
拜月亭上唱西厢

[注]1,元好问,是名冠金元的诗坛巨星和散曲家,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世人追捧。对元曲的发展起到了启导和统领及规范的巨大作用。
2,现存世的元曲《西厢记》为六折版本,但元代一般都为四折版本。到明清以后才有增折版本出现。且后二折的风格与王实甫的散曲风格也有很大差异,故史学界认为应是元代之后的文人所续。
3,元曲的句式、字数、平仄,虽然规范格式,但允许在定格中衬字或增句,与唐诗宋词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4,元曲四大名家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5,元曲四大悲剧为:《窦娥冤》(关汉卿)、《梧桐雨》(白朴)、《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
6,元曲四大爱情剧为:《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7,元曲原本来自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均为四折一本。后来在元好问、关汉卿、马致远等名家的倡导践行下,成为与唐诗宋词并肩的文坛奇葩。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有220多人,流传至公的作品有4500多首,其中小令3800多首。
8,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堪称元曲的代表作,其曲脍炙人口,曲云: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吾探秘于此,撷元曲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之剧名,作《天净沙-元曲》以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墙头马上西厢,
倩魂悲女心殇,
赵氏孤儿运茫。
窦娥冤枉,
汉宫秋月无光。
(本小令,单调28字,五句四平韵,一叶韵。)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31)
     周阳生

一五五,千古传奇元青花

九七五
胡说八道趣溢坊
青花瓷器始于唐
到了元代登顶峰
元青花瓷压群芳

九七六
元青花瓷压群芳
景德永和青元觞(注1)
元青鲜明视觉好
大气豪迈崇原创

九七七
大气豪迈崇原创
汉族故事作瓷妆
朴实情怀蒙古人
凝固故事瓷器上(注2)

九七八
凝固故事瓷器上
鬼斧神工奇葩放
凤毛麟角存世少
叹为观止世珍藏

九七九
叹为观止世珍藏
瓷坛霸主千古煌
尤其元青故事罐
一见倾心又倾囊

[注]1,青花瓷始于唐,兴盛于元代。景德镇和永和镇是元代的制瓷圣地,高人云集,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奠定了元青花瓷在中国瓷坛的霸主地位。
2,元青花故事罐,存世极少,可谓凤毛麟角,是收藏界争藏的稀罕宝物。现今存世的"十大元青花故事罐",分別为:
(1)《鬼谷子下山》,现为犹太古董商埃斯肯纳齐收藏。2005年在英国伦敦佳士德以1400万英磅拍出,加佣金折合人民币2.3亿元。
(2)《尉迟恭救主》,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3)《三顾茅庐》,现收藏于裴格瑟斯基金会。
(4)《锦香亭》现收藏于美国陈氏博物馆。
(5)《周亚夫屯兵细柳营》现收藏于日本安宅美术馆。
(6)《百花亭》现收藏于日本大阪万野美术馆。
(7)《西厢记》现为亚洲私人收藏家收藏。
(8)《昭君出塞》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
(9)《尉迟恭单骑救主》现收藏于中国广西横县博物馆。
(10)《车象人物纹》现收藏于中国陕西咸阳长武县博物馆。
元代社会杂剧繁荣,蒙人对汉人的历史故事非常着迷,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深深的打动了蒙人爱憎分明的朴实情怀,所以将历史故事凝固在瓷器上欣赏。
探秘于此,吾七绝追记《元青花故事罐》:

白釉青花涅地开,
下山鬼谷入樽来。
昭君出塞西厢记,
元剧浮图火炼胎。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30)
     周阳生

一五四,胡说八道有名堂

九六八
无碑无墓贼无望
胡说八道有名堂
今云无据人乱说
古时语境不一样

九六九
古时语境不一样
胡人民族在北方
胡说乃是胡人说
汉人不懂胡人腔

九七0
汉人不懂胡人腔
胡人弘佛到汉疆
佛家宣传正八道
度人向善无邪妄

九七一
度人向善无邪妄
四谛分明一正亮
二正思维常参悟
三正语言不虚诳

九七二
三正语言不虚诳
四正业行少迷茫
五正命运识因缘
六正精进修道章

九七三
六正精进修道章
七正念想心无殃
八正定神无寂寞
正道之途佛无量

九七四
正道之途佛无量
佛教文化源远长
成语出处故事多
胡说八道趣溢坊

[注]胡说,即为北方少数民族胡人之说。古代称匈奴、鲜卑等族为胡人。如东晋时期即发生过"五胡之乱"。因为当时汉人听不懂胡人讲话,就称之为"胡说"。
八道,有佛家的"正八道",即:一正见,二正思,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胡人高僧到中原弘扬佛法八正道,因为不少汉人既不懂佛法,又听不懂胡语,所以就有了"胡说八道的成语流世。
道教也有"八道",因为道教是汉人的原生教派,故未加诗述,仅备注记之:一入道,二学道,三访道,四修道,五得道,六传道,七了道,八成道。
探秘之余,吾以七绝而记趣:
八道胡僧佛法明,
正途圆觉梵心清。
古今成语境悬念,
回向寻幽识世情。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29)
周阳生


一五三,元朝皇帝无陵墓

九六二
全真门派千古芳
元代皇帝尚简葬
虽说青冢泽后世
不修陵墓唯元皇

九六三
不修陵墓唯元皇
成吉思汗衣帽葬
衣冠入冢葬品少
真陵不知在何方

九六四
真陵不知在何方
元朝皇帝多薄葬
史家曾经究其因
各种说法不一样

九六五
各种说法不一样
一说元朝崇简丧
二说为防盗墓贼
不立墓碑平地葬

九六六
不立墓碑平地葬
盗贼无法识真相
三说元朝皇权短
皇帝无力为墓忙

九六七
皇帝无力为墓忙
皇权斗争惨烈状
加以元朝习从简
无碑无墓贼无望

[注]元朝十几位皇帝的陵墓不为人知。史学家认为与蒙古族"薄葬简丧"的习俗有关。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实行"汉法",虽然蒙古族的丧葬习俗渐渐受到中原丧葬习俗的影响,但与汉人相比仍然十分简单,寿衣仍是平常衣,随葬品也非常少,加之无碑无墓,少了被盗之忧。
史学家曾研究忽必烈对自己陵墓安排,一是选好墓地,迁移人口,让这个地方变得无人知晓。二是葬礼仪式不许汉族官员参加,也不许汉族官员知道下葬地点。三是对外宣称遗体要运回漠北草原安葬,并且史记,以求以假乱真。四是避免大兴土木,不设墓碑如同无名民冢。五是对皇陵有关的事宜不做记载,即便是为了祭祀方便,也只记录皇族成员看得懂的地名。
元朝的简丧薄葬习俗,仅留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探秘于此,吾七绝记事:

元代皇陵史成谜,
独留土冢向黄昏。
无碑无墓无人识,
惟见青烟祭帝魂。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28)
   周阳生


一五二,一言止杀丘处机

九五0
最终赢家朱元璋
全真七子道弘扬
七子之一丘处机
年幼贫寒双亲亡

九五一
年幼贫寒双亲亡
后拜高道王重阳
处机创建龙门派
传道修行德高尚

九五二
传道修行德高尚
高道美名溢世坊
成吉思汗闻其名
求贤若渴派人访

九五三
求贤若渴派人访
欲拜国师立朝堂
处机多次避不见
可汗三顾佳话长(注1)

九五四
可汗三顾佳话长
处机感动愿见皇
率领弟子十八人
跋山涉水到西方

九五五
跋山涉水到西方
一路弘道善心倡
留下弟子建道观(注2)
全真之法教义彰

九五六
全真之法教义彰
传道美名溢城乡
可汗亲迎丘处机
相见甚欢夜无央

九五七
相见甚欢夜无央
元朝国师记周详
整理玄风庆会录
元史采录入典章

九五八
元史采录入典章
处机卓识可汗赏
治国理当行仁道
干戈罢处民无殇

九五九
干戈罢处民无殇
赢得民心能安邦
处机还曾请圣旨
三万奴隶全释放

九六0
三万奴隶全释放
策改镇压为招降
成吉思汗人性化
蒙朝帝国威八疆

九六一
蒙朝帝国威八疆
处机道义救民殇
一言止杀史书记(注3)
全真门派千古芳

[注]1,成吉思汗求贤若渴,听说丘处机是治国之才,颇有治国之道,想聘请他当国师,可前二次丘处机都避而不见,第三次成吉思汗又派遣近侍臣刘仲禄轻骑素车、携带诏书请丘处机出山,心之诚不亚于当年刘备的三顾茅庐。后来丘处机被成吉思汗的真诚感动,答应西行拜见成吉思汗。
2,丘处机为弘扬全真道,在西行拜见成吉思汗的途中,在斜布多地方,将弟子宋道安、李志常等留下,建立了全真道观,成立了全真教组织,以宣扬全真之法。
3,元史中称丘处机劝成吉思汗"罢干戈致太平"的国策为"一言止杀"。
4,全真道教义提倡三教平等,苦己利人,性命双修,明心见性。一念无生即自由,性满乾坤度法身。成吉思汗对丘处机的道教思想推崇备至,尊丘处机为"大宗师",还赐丘处机宫名为"长春宫",并掌管天下道门,全真教盛一时。"一言止杀"的故事也成了史记的汉蒙佳话,故吾七绝而铭。

止杀一言安众身,
平和三教朴归真。
双修性命明心见,
苦海道经酬世人。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27)
周阳生

一五一,鲁班天子元顺帝

九四一
只因元史未记详
蒙古帝国曾辉煌
横跨欧亚扩疆域
成吉思汗征战忙

九四二
成吉思汗征战忙
对内民主治朝纲
不拘一格用人材
四杰四骏立朝堂(注1)

九四三
四杰四骏立朝堂
金国降臣国师当(注2)
重视纳谏敬谏臣
所有将士论功赏

九四四
所有将士论功赏
军民拥戴国盛强
不料到了元顺帝
权臣执政乱朝纲

九四五
权臣执政乱朝纲
元顺皇帝傀儡当
无心理政搞发明
鲁班天子有名堂(注3)

九四六
鲁班天子有名堂
多才多艺发明忙
建筑模型他首创
精益求精雕栋梁

九四七
精益求精雕栋梁
人称顺帝鲁班王
制造宫漏自鸣钟(注4)
钟表制造胜西方

九四八
钟表制造胜西方
顺帝还曾造船忙
画出图纸建模型
龙船如龙水中航(注5)

九四八
龙船如龙水中航
工于音律舞霓裳
曾创十六天魔舞(注6)
佛家思想帝弘扬

九四九
佛家思想帝弘扬
顺帝虽然才艺强
无奈国运终不济
最终赢家朱元璋(注7)

[注]1,成吉思汗执政时,奉行政治民主,不拘一格用人才。被他封为"四杰"的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刺温,及封为"四骏"的速不台、哲别、忽必来、者勒蔑都是平民和奴隶出身。
2,成吉思汗还大胆启用金国降臣耶律楚材为国师,为成吉思汗成就帝王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3,元顺帝是元朝最后一任皇帝,但他一生不喜戎马,加之权臣乱政,故沉湎于小发明,故人称其为"鲁班天子"。
4,顺帝还通晓机械原理,自己设计制造了一个利用水流速度计量时间的"宫漏",他还在宫漏中增添了自动报时装置,其造型精巧绝伦,报时没有半点差错,其技术远胜于西方的"自鸣钟"。
5,顺帝设计制造的龙舟,其龙首、龙眼、龙口、龙爪、龙尾都能动弹,活灵活显如真龙嬉水。
6,顺帝还工于音律,其创作的《十六天魔舞》,是元代舞蹈的代表作。
7,朱元璋在消灭整合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剧势力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下令挥师北伐。元顺帝未做任何抵抗,仓惶北逃至漠北草原,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前朝政权全身而退的奇闻。朱元璋认为元顺帝是"克顺天命",就给了个"顺帝"的谥号。
吾探秘于此,究顺帝玩物丧志虽出于权臣当道,但也咎其不喜戎马,不承祖风,软弱无能。故以诗记:

帝国后人雕不射,
痴迷才艺政衰荒。
权臣当道朝纲乱,
败走草原君断肠。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26)
   周阳生

一五0,成吉思汗死亡之谜

九三0
元史之中溢芳香
成吉思汗为何殇
元史没有说清楚(注1)
留下悬念费猜想

九三一
留下悬念费猜想
一说可汗坠马亡(注2)
成吉思汗征西夏
战马受惊发疯狂

九三二
战马受惊发疯狂
甩下可汗受重伤
征战途中少医术
拖到来年七月亡

九三三
拖到来年七月亡
死前遗嘱不发丧
六月西夏大地震(注3)
王城夜哭民遭殃

九三四
王城夜哭民遭殃
西夏国王愿投降
可汗为防西夏人
诡计多端玩花样

九三五
诡计多端玩花样
西夏七月真投降
地震帮了蒙古军
大夏王朝举国亡

九三六
大夏王朝举国亡
二说是雷击命殇(注4)
蒙古族人怕雷电
鞑人闻雷心恐慌

九三七
鞑人闻雷心恐慌
掩耳屈身忙躲藏
这一说法史无证
后世学者猜测忙


九三八
后世学者猜测忙
四被王妃匕刺殇(注5)
可汗一生爱美女
西夏王妃后宫藏

九三九
西夏王妃后宫藏
王妃表面顺从样
心中却思报夫仇
趁着陪寝匕首亮

九四0
趁着陪寝匕首亮
成吉思汗梦中亡
可汗死因为何多
只因元史未记详

[注]1,对于成吉思汗之死,《元史》中只记载了20余字:"(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已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没有交待其死因,所以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悬念,引发了很多猜想。
2,坠马说,出于蒙古人编撰的《元朝秘史》(卷十四):"宝庆二年(1226年)秋,成吉思汗征讨西夏,战马被野马惊吓,将成吉思汗摔成重伤,但好强的成吉思汗不肯退兵养伤,加之战途中就医不便,久拖未治,于第二年七月去世。
3,《元史》载:1227年6月,西夏王朝京畿地区发生强裂地震"地大震,宫室多坏,王城夜哭,"被蒙古军包围了半年之久的中兴府,已粮尽援绝,加之震后瘟疫流行。走投无路的西夏王,只得派使者求成吉思汗宽限一个月就献城投降。重病中的成吉思汗怕西夏诈降,在病中立下遗嘱,如自已去世,要秘不发丧,要等西夏真的投降,并杀死西夏王以后才能发丧。
4,雷击说,是根据古代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者约翰-普兰诺-加宾尼的文章:在蒙古"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另据南宋彭达雅所著《黑鞑事略》也证实了蒙古人惧怕雷电的事情,书中记载:"鞑人每闻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状。"成吉思汗死于雷电多发的七月,但是否死于雷电,无法考证。可这一说法也有几分可能,如真是被雷电击死,有伤尊严圣德,故元史以"崩"隐之。
5,被刺说,源于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的《蒙古源流》一书。
6,吾探秘诗记:

元主之亡真实隐,
一篇崩逝未周详。
后人解读多猜测
引出释疑成典章。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25)
   周阳生


一四九,元朝的监国公主

九二三
多次妙用入诗章
元朝档案密史藏
成吉思汗三女儿
正妻所生貌端庄

九二四
正妻所生貌端章
阿刺海别才能强
父王赏识女儿才
助父治国有主张

九二五
助父治国有主张
父王封女监国彰
监国公主臣敬佩
巾帼不让须眉郎

九二六
巾帼不让须眉郎
经常替父巡国防
体恤将士鼓斗志
军民爱戴有威望

九二七
军民爱戴有威望
政治远见胜父王
起用汉人当老师
中原文化她弘扬

九二八
中原文化她弘扬
公主婚姻却悲伤
三次婚姻无子女
视妾三子当己郎

九二九
视妾三子当己郎
当成亲生去抚养
监国公主受尊重
元史之中溢芳香


[注]监国公主阿刺海别,是成吉思汗的三女儿,出生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前后。《元史》评价她说:"公主明睿有智略,车驾征伐四出,尝使留守,军国大政,咨禀而后行。师出无后顾之忧,公主之力居多"。这段评价是说,成吉思汗出征后,国事交于公主掌管,就会后顾无忧。成吉思汗逝世后,阿剌海别仍然履行监国职权,她一生都在帮助父亲征服天下,是一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杰。
   她18岁婚嫁,历三次婚姻无子女,但她视妾生的三个儿子:君不花、爱不花、拙里不花为己出。阿刺海别逝世后,被追封为皇祖姑赵国大长公主。
   吾感佩监国公主一生助父兴大元,故敬以七绝赞之:
女儿监国理朝纲,
公主年华赛马郎。
明睿谋才大元颂,
军民爱戴史流芳。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24)
周阳生

一四八,晏殊名句有故事

九一八
不识好人好心肠
今日探秘北宋相
宋相大名叫晏殊
曾在西溪盐官当

九一九
曾在西溪盐官当
西溪就是我故乡
仲淹安石其门生
后来全都当宰相

九二0
后来全都当宰相
建功无数史赞扬
晏殊一曲浣溪沙
千古佳词千古唱

九二一
千古佳词千古唱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王琪对句晏殊赏(注1)

九二二
王琪对句晏殊赏
复斋漫录记周详
晏殊钟爱此对句
多次妙用入诗章(注2)

[注]晏殊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宰相,培养了范仲淹、王安石等得意门生。他在词坛也大放异彩,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作是《浣溪沙》,词云: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浣溪沙》的诞生还有一个故事记载于宋人笔记《复斋漫录》中,说晏殊与诗友王琪相聚,晏殊说自己有一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可下句苦思难续。王琪思考片刻出下句"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闻句拍案叫绝,连称"好句!好句!"。

2,晏殊一生都钟爱这两句诗,并在其《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中又妙用,诗云:
元已清明假未开,
小园幽静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
宿醉难禁滟滟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
莫惜青钱选万才。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23)
   周阳生

一四七,狗咬吕洞宾的由来

八九九
民间传说太荒唐
今日探秘吕纯阳
传说洞宾被狗咬
版本众多难知详

九00
版本众多难知祥
一说天神杨二郎
哮天犬咬吕洞宾
二说遇狗在坟岗

九0一
二说遇狗在坟岗
救狗反被狗咬伤
三说好友叫苟杳
闹出误会一场场

九0二
闹出误会一场场
洞宾苟杳是同乡
苟杳想娶林家妹
洞宾怕他沉鸳乡

九0三
洞宾怕他沉鸳乡
故意刁难苟心伤
新婚之日苟杳躲
任由洞宾入洞房

九0四
任由洞宾入洞房
洞宾三夜不上床
晚上进屋朝归去
自顾看书不搭腔

九0五
自顾看书不搭腔
一脸无奈是新娘
三日过后苟知情
方知吕兄苦心肠

九0六
方知吕兄苦心肠
怕己贪欢前途荒
苟杳更加勤奋学
后来果然登金榜

九0七
后来果然登金榜
辞兄上任到他乡
一日吕家失大火
所有家产都烧光

九0八
所有家产都烧光
残留砖瓦搭草房
一家妻小日艰难
想找苟杳帮帮忙

九0九
想找苟杳帮帮忙
千辛找到苟府上
苟杳闻讯光同情
只字不提帮不帮

九一0
只字不提帮不帮
急得洞宾火三丈
一个多月人气走
心骂苟杳负义郎

九一一
心骂苟杳负义郎
一路闷气回家乡
谁知到家猛吃惊
草屋之上盖新房

九一二
草屋之上盖新房
新门还贴白纸张
洞宾以为家死人
箭步进屋看端详

九一三
箭步进屋看端详
屋中一棺堂中放
吕妻见夫疑是鬼
还魂家中来探望

九一四
还魂家中来探望
洞宾见棺怒火旺
举斧劈开棺材板
谁知金银棺中藏

九一五
谁知金银棺中藏
上面还有纸一张
纸上写了一首诗
苟杳不是负心郎

九一六
苟杳不是负心郎
路送金银盖新房
你让我妻守空屋
我让你妻哭断肠

九一七
我让你妻哭断肠
洞宾见诗才知详
苟杳效仿恶作剧
苦得洞宾惊一场

九一八
苦得洞宾惊一场
后世传说却变样
苟杳谐音变狗咬
不识好人好心肠

的度化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凡人的误解,认为吕洞宾爱管闲事,而有识之士遂将这些无知凡人贬为"狗咬”,为吕洞宾抱不平。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22)
周阳生


一四六,潘金莲和武大郎

八九一
符合百姓心念想
演义史实不一样
今日探秘水浒事
潘金莲与武大郎

八九二
潘金莲与武大郎
听我分别说周详
金莲本是知州女(注1)
知书达理人漂亮

八九三
知书达理人漂亮
随夫赴任到异乡
夫到阳谷当县令(注2)
体恤民情名声响

八九四
体恤民情名声响
县民尊其武大郎
身高足有一米八
知识渊博貌堂堂

八九五
知识渊博貌堂堂
为何水浒丑化郎
源出阳谷西门庆
仇恨武植正义张

八九六
仇恨武植正义张
不让西门逞霸强
西门家族受打压
坏话污蔑武大郎

八九七
坏话污蔑武大郎
三寸钉高树皮样
娶妻金莲是淫妇
绯闻艳事传于坊

八九八
绯闻艳事传于坊
金莲武植受冤枉
一生清誉毁一旦
民间传说太荒唐

[注]1,潘金莲并不是潘裁缝的女儿,而是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是一位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嫁给武植后,夫妻恩爱,百头到老,并生有四个儿子。武家后人尊潘金莲为"老祖奶奶”。
2,据河北省《清河县志》载:武大郎姓武名植,清河县武家那村人。县志和武氏家谱可以证实,武植身材高大,相貌不俗。(1946年初,武植墓曾被掘开,村民亲眼看见武植的遗骸足有一米八以上。)因武植知识渊博,相貌堂堂,被北宋徽宗皇帝钦定为山东阳谷县令。
武植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得罪了阳谷一霸西门庆,所以西门一族就到处编造绯闻,污蔑武植夫妻,从而酿成千古奇冤。今人阳生,有诗为证:

千古奇冤武大郎,
莫名绯辱美名殇。
金莲本是州官女,
达理知书人善良。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21)
   周阳生


一四五,武松并未上梁山

八八五
感叹无法测自殃
今探武松英雄郎
武松史上有其人
只是未把梁山上

八八六
只是未把梁山上
乡贤耐庵撰臆章
武松打虎有原型
刺杀蔡虎解民殃

八八七
刺杀蔡虎解民殃
百姓称快齐赞扬
武松因此被捕获
惨遭重刑殒牢房

八八八
惨遭重刑殒牢房
蔡虎本是蔡京郎
真名蔡鋆当知府
为官残暴民遭殃

八八九
为官残暴民遭殃
为非作歹人凶狂
武松拼命除恶霸
义士美名日月彰

八九0
义士美名日月彰
义墓葬在西湖旁
水浒杜撰武松事
符合百姓心念想。

[注]据《临安县志》、《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记载,武松,原是卖艺之人,"貌奇伟,尝施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当时的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就邀其到知府当教头,遂又提拔武松当了提辖官。后因高权遭诬被贬,武松受其牵连,被赶出衙门。
   接替高权当杭州知府的是当朝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他为官作歹,横行霸道,老百姓都称他为"蔡虎"。
   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武松是艺术形象,后成"清忠祖师"而得享天年,是符合了老百姓对英雄的敬仰。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江苏盐城白驹人士,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他的老师是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师徒二人,两本书占据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半壁文山,堪称佳话。
    探秘于此,还原历史,记述武松,敬仰义士,故而七绝而铭:

水浒英雄武二郎,
打虫不在景阳岗。
西湖之畔除罴虎,
后世耐庵编艺章。

(老虎亦称大虫)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20)
   周阳生


一四四,谢石测字获褒贬

八七一
清官形象民颂扬
术士谢石测字忙
一笔一画一世界
方块之间乾坤藏

八七二
方块之间乾坤藏
偏旁部首识迷茫
笔画增减有玄机
察言观色弄妙章

八七三
察言观色弄妙章
占卜凶兆与吉祥
当朝皇帝宋徽宗
亦闻谢石名气响

八七四
亦闻谢石名气响
写一朝字试端详
谢石见朝不敢测
十月十日帝王相

八七五
十月十日帝王相
徽宗闻讯赐物奖
徽宗生于十月十
遂封谢石承信郎

八七六
遂封谢石承信郎
官职虽小亦风光
时有一官测也字
妻子不孕夫心慌

八七七
妻子不孕夫心慌
香火难续室无光
谢石说也象蛇虫
吃药驱虫人健康

八七八
吃药驱虫人健康
官妻遵嘱施于方
排出腹中的蛔虫
不久怀孕喜气洋

八七九
不久怀孕喜气洋
坊赞谢石神仙强
宋代野史曾记载
高宗微服民间访

八八0
高宗微服民间访
正遇谢石测字忙
高宗地上写个一
谢石见字心恐慌

八八一
谢石见字心恐慌
连忙下跪拜皇上
高宗询由谢石答
土上一横便是王

八八二
土上一横便是王
草民谢石拜吾皇
高宗后又测春字
秦头太重压日光

八八三
秦头太重压日光
得罪秦桧人遭殃
谢石发配到岭南
感叹无法测自殃

[注]古代测字,源于萨满教,技有十法:装头、包笼、接脚、穿心、破解、添笔、减笔、对关、摘合、观梅。
    古人云:字从太极出,各具首尾,各有结构。测字之法,不离羲画之理。生生化化,变幻万端。因其所问之事而推之,据吾所触之机而断之,百不失一。
    测字学,重在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故吾七绝而记:

测字十人十不同,
有心无意运机浓。
五行知晓识真假,
洞悉六神安吉凶。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19)
   周阳生


一四三,直道谋身包青天

八六五
秦氏家谱述周详
包公伟绩溢史坊
一片清心为治本(注1)
秀干终于成栋梁

八六六
秀干终于成栋梁
铁面无私性刚强
诤言滔滔唾帝面(注2)
精忠报国史赞扬

八六七
精忠报国史赞扬
后世舞台青天唱
三口铡刀显神威
史无记载出于坊(注3)

八六八
史无记载出于坊
断案如神出戏章
嫉恶如仇执法严
直道谋身立朝堂

八六九
直道谋身立朝堂
清廉品德溢芬芳(注4)
民间传说包青天
杲杲清心品高尚

八七0
杲杲清心品高尚
为民除害日夜忙
断案如神传说多
清官形象民颂扬

[注]1,包拯,字希仁,生于公元999年,卒于公元1062年,享年64岁,被追赠封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人称包青天。包拯有首《书端州郡斋壁》诗云:
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
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
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
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堪为包拯的人格精神之写照。后世元代王恽《赞颂题名碑》诗赞包拯云:
拂拭残碑览德辉,
千年包范见留题。
惊鸟绕匝中庭柏,
犹畏霜威不敢栖。
   诗说惊鸟都敬畏包拯的威严,绕匝而不敢栖于庭柏。
2,包拯一生,铮铮铁骨,敢于直言,一次进谏时,面对皇上而滔滔不绝,不料激动之处,唾沫飞溅到皇帝的脸上,包拯惶恐自己的失态,但宋仁宗却笑以龙袖拂之,并鼓励包拯继续进言。
3,传说中包拯的开封府中有御赐的尚方宝剑和龙、虎、狗三具铜铡,可以上管帝王不正,下管朝臣不忠。死在包拯铡刀下的有当朝国舅、东床驸马以及数不尽的贪官污吏和自己的亲侄子。但这些都是传说,是被文人夸大了的艺术形象。真实的包拯既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和神通,更没有三口铜铡的史料记载。
4,包拯一生清廉,嫉恶如仇。他的遗嘱只有一句话:"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迄今听来,仍是警世恒言,掷地有声。其清廉形象光辉照人。
   包拯60岁生日时,言明家人不得收礼,但皇上却第一个遣太监送礼上门,太监怕包拯不收礼,还写了一首诗附在寿礼上,诗云:
道高德重一品卿,
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
拒之门外理不通。
    太监这一军将得包拯很够呛,收礼就破坏了规矩,不收礼又会得罪皇上。但包拯思之再三,宁愿得罪皇上,也不能坏了规矩,随即写了一首拒礼诗:
铁面无私丹心忠,
作官最忌念叨功。
操劳本是份内事,
拒礼为开廉洁风
6,廉政攸关千秋业,吾探史海敬先贤。故虔吟七绝而颂之:
谋身直道青天孕,
千古忠臣律己严。
秀干作梁成柱栋,
史坊颂德唱威廉。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18)
周阳生

一四二,苏小妹三难新郎

八五二
佩服小妹悟性强
自幼就是聪慧样
小妹成年婚未定
苏氏父子操心忙

八五三
苏氏父子操心忙
世上寻找如意郎
有缘千里来相会
看中秦观不寻常

八五四
看中秦观不寻常
庭坚做媒配鸳鸯
小妹称赞少游才
不弱三苏名气响

八五五
不弱三苏名气响
新婚之夜出花样
小妹出了三道题
解谜才准入洞房

八五六
解谜才准入洞房
小妹顽皮难新郎
少游应允欣答题
化缘道人旧模样(注1)

八五七
化缘道人旧模样
铜铁炉冶蚁上墙
阴阳二义暗含道
天地之间人中央

八五八
天地之间人中央
小妹出谜第二章
四位名人藏谜底
孙匡子思太公望(注2)

八五九
孙匡子思太公望
秦观答题不思量
小妹又出第三题
纤手飞笺出花窗(注3)

八六0
纤手飞笺出花窗
笺中写着诗一行
今夜断然不云雨
只因月明星稀朗

八六一
只因月明星稀朗
石击水天气高爽
少游诗化妹刁难
明朝一定会成霜

八六二
明朝一定会成霜
霜字谐音即为双
少游通过妹考验
妹开大门迎新郎

八六三
妹开大门迎新郎
秦观终于入洞房
两人结成神仙侣
千古良缘佳话长

八六四
千古良缘佳话长
实是梦龙配错鸯(注4)
秦观妻子徐文美
秦氏家谱述周详(注5)

[注]1,苏小妹出的第一道诗谜云:
铜铁投炉冶,(喻"化")
缕蚁上粉墙。(喻"缘")
阴阳无二义,(喻"道")
天地我中央。(喻"人")
苏小妹以秦观(少游)曾扮作化缘道人,探访苏小妹的旧事,谑说秦观的趣事。秦观识趣,以藏头诗致谦,诗云:
化工何意把春催,
缘到名园花自开。
道是东风原有主,
人人不敢上花台。

2,苏小妹出的第二道题诗谜,谜底是四位历史名人,诗云:
强爷胜祖有施为,
凿壁偷光夜读书。
丝缕缝线常忆母,
老翁终日倚门闾。
饱读诗书的秦少游随口说出:孙权、匡衡、子思、太公望四位名人。

3,苏小妹出的第三道诗谜云:
双手推开窗前月,
月明星稀,
今夜断然不雨。
诗中的"不雨",喻今夜不准入洞房行云雨之欢。
秦少游答诗云:
一石击破水中天,
天高气爽,
明朝一定成霜。
诗中的"成霜",喻两人一定成双。
4,《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出于明代冯梦龙迎合世人口味而编造的才子佳人故事。秦氏家谱《秦谱》记载:"(观)娶徐氏,名文美,潭州宁乡主簿徐成甫女"。
5,秦观,字少游,北宋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苏轼称赞秦观有"屈宋之才"。
吾探秘于此,感叹史海谜云而七绝记趣:
冯氏梦龙闲错鸯,
硬帮小妹嫁秦郎。
姻缘乱配趣成对,
史海谜云浪打浪。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17)
周阳生

一四一,苏轼与妹逗趣忙

八三六
风流韵事溢于坊
东坡与妹逗趣忙
小妹相貌有特点
额高眼大俏模样

八三七
额高眼大俏模样
苏轼体胖络腮状
兄妹两人常逗趣
互相取笑彼长相

八三八
互相取笑彼长相
苏轼诗写妹模样
未出堂前三五步
额头已经到画堂

八三九
额头已经到画堂
小妹写兄络须长
一丛衰草出唇间
须发连鬓口难张

八四0
须发连鬓口难张
小妹逗趣作诗章
写兄胡须不过瘾
继而又谑兄脸长

八四一
继而又谑兄脸长
天平地阔三千丈
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未到腮边旁

八四二
至今未到腮边旁
妹逗兄是邋遢样
苏轼又气又好笑
兄妹情深各妙章

八四三
兄妹情深各妙章
苏父出字写冷香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间过来香

八四四
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出句略思量
拂石坐来衣带冷
踏花归去马蹄香

八四五
踏花归去马蹄香
小妹出句闻鹃唱
叫月杜鹃喉舌冷
宿花蝴蝶梦魂香

八四六
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对句溢彩芳
父兄齐声赞小妹
得意小妹笑声朗

八四七
得意小妹笑声朗
苏轼一生交友广
一日会友见佛印
逗趣佛印打坐样

八四八
逗趣佛印打坐样
如同一堆牛粪状
佛印听后微微笑
未加反讥形如常

八四九
未加反讥形如常
苏轼一副得意样
回家告诉苏小妹
小妹笑兄太荒唐

八五0
小妹笑兄太荒唐
佛印心中佛弘扬
佛心看兄有悟性
兄看佛印却癫狂

八五一
兄看佛印却癫狂
说得苏轼汗直淌
自觉悟性还不够
佩服小妹悟性强

[注]据说苏轼有个妹妹叫苏小妹,自幼随哥哥一起读书,很有才气。其相貌很有特点,额头高耸,眼睛大圆,一副聪明灵巧模样。而苏轼则是身宽体胖、满脸络腮胡子。兄妹两人经常互相取笑逗趣。苏轼逗趣小妹额高:


未出堂前三五步,
额头先到花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
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逗趣只络腮胡乱:


一丛衰草出唇间,
须发连鬓耳杳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
忽闻毛里有声传。


苏小妹,觉得光写兄络腮胡子还不过瘾,又拿兄之长脸逗趣:


天平地阔路三千,
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小妹逗趣兄长苏轼是胡子邋遢,五官不配,苏轼听后对调皮的妹妹是又气又喜欢。
苏轼与小妹还曾对联,深得其父苏洵赞誉。苏轼出上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
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轼小瞧其妹,笑妹一晚未必能对出下联。谁知苏小妹巧见丫环为他们端来茶点,见景即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
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轼见妹才思敏捷,深感佩服。其父苏洵见兄妹对联,连声赞妙,他说:"联乍听虽普通,但对联中嵌入了水仙子、虞美人、碧玉簪、红绣鞋、声声慢、步步娇这六个曲牌名,可见兄妹两人平日里果然在认真读书"。
探秘于此,感于苏氏兄妹互逗成趣,亦以七绝而凑趣:

苏门兄妹逗趣忙,
一唱一和唱妙章。
长脸深帷蓬草乱,
额高耸面入云堂。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16)
周阳生


一四0,苏轼诗戏风流翁

八三一
两位大家同辉煌
苏轼张先诗谊长
张先八十娶小妾
小妾十八花模样

八三二
小妾十八花模样
喜酒宴上张先唱
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成鸳鸯

八三三
与卿颠倒成鸳鸯
苏轼和诗戏谑忙
鸳鸯被里成叠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

八三四
一树梨花压海棠
十八新娘八十郎
苏轼调侃老少配
苍苍白发对红妆

八三五
苍苍白发对红妆
风流诗翁俏夕阳
一生词名齐柳永
风流艳事溢于坊

[注]张先,字子野,北宋词家,与柳永齐名。耄耋之年娶十八岁小妾,并设喜宴作诗:
我年八十卿十八,
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
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是张先的忘年之交,两人虽相差47岁,但和诗中经常调侃斗趣,于是苏轼即席和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
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叠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轼以梨花喻白发,以海棠喻娇娘,读来令人叫绝,赢得满席喝彩。
张先病逝后,苏轼作了《祭张子野文》以悼,苏轼文云:"张先)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如今"一病遽脱,堂有遗像,室无留壁。人亡琴废,帐空鹤唳。酹觞再拜,泪溢两眦"。由此可见苏轼与张先的忘年友谊之深。
吾探秘于此,感于先贤文人相亲之谊,而七绝记铭:

子野风流一世情,
清诗绝俗伴琴鸣。
生前苏轼常嬉侃,
逝后东坡祭泪盈。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15)
   周阳生

一三九,欧阳修抬爱苏轼

八二四
欧阳文集史溢芳
苏轼恩师是欧阳
当年科考写策论
苏轼脱颖出锦章

八二五
苏轼脱颖出锦章
以仁治国亮思想
引古论今理透彻
大家风范出苏郎

八二六
大家风范出苏郎
欧阳盛赞击节赏
刑赏忠厚之至论
六百字写好文章

八二七
六百字写好文章
言简意明清风畅
欧阳又读谢师信
更觉苏轼才无双

八二八
更觉苏轼才无双
长江后浪推前浪
欧阳自思当避路
奖掖后生作栋梁

八二九
奖掖后生作栋梁
苏轼名气日渐响
北宋文坛新盟主
无人超越史流芳

八三0
无人超越史流芳
欧公苏郎佳话长
各领风骚主文坛
两位大家同辉煌

[注]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礼部为了选拔人才,举办了一次全国性考试,欧阳修任主考官,评委有文坛大家梅尧臣等人,考生中有后来成为宋代文坛大家的苏轼、苏辙、曾巩、程颢等人。
    苏轼应试时才20岁出头,以一篇545字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而脱颖而出。当时欧阳修为这篇文章击节赞赏,欲取其为第一名,但他以后此文出自门生曾巩之手,为了避嫌,就录这篇文章为第二名。直到被录取的考生按传统拜见恩师时,欧阳修才知道自己搞错了。后又见苏轼的"谢师信",深为苏轼的才气所倾倒,不由惊叹:"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由来。据宋人朱弁的《曲洧旧闻》记载,苏轼的每一篇诗文,欧阳修都要赏读。
    欧阳修去世后,已作为北宋文坛领袖的苏轼写了很多纪念恩师仍诗文,如《西江月-平山堂》词云:"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是十岁。"苏轼以词寄托自己对恩师的缅怀之情。
    欧阳修治学讲究学以致用,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苏轼评价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机,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吾探秘于此,七律而赞前贤。

才子苏生逐云浪,
一浪更比一浪强。
欧阳奖掖东坡客,
北宋文坛两匠煌。
流水高山琴同韵,
龙蛇飞动梦共翔。
领军人物今何在?
史海寻幽读锦章。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14)
周阳生

一三八,欧阳修三多三上

八一九
死后友人筹钱葬
北宋文豪放光芒
今日探秘欧阳修
一生辛苦书千章

八二0
一生辛苦书千章
文坛领袖史溢芳
平生写作有三多
外加马枕与厕上

八二一
外加马枕与厕上
随看随改随时想
学风严谨多读写
誓将韩愈作榜样

八二二
誓将韩愈作榜样
语不惊人梦不香
为吟一字捻断须
醉翁亭记美名扬

八二三
醉翁亭记美名扬
古文大家千古章
曾经参编新唐史
欧阳文集史溢芳

[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史学家,北宋文坛领袖。平生治学严谨,勤奋好学,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早年他读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被韩愈的才华所折服,誓为榜样而发奋。欧阳修为官后,仍佳作不断,就连被贬时也读写不倦,著名的《醉翁亭记》就写于被贬到安徽滁州当太守的时侯。
欧阳修四岁丧父,靠叔父济养。其母折芦苇在地上教子认字,即为典故"画荻教子"。此后欧阳修养成了读书写作时的"三多三上"习惯。三多,是多读书,多写作,多推敲;三上,是马上、枕上、厕上。即利用骑马行路的时间,睡觉的时间和上厕所的时间随时看、随时想、随时改,终成千古文章。其妻曾问:"你现在已是赫赫有名的大家了,干嘛还象小学生那样认真,难道是怕挨先生的板子吗?"欧阳修回答:"我现在不怕先生责罚,我是怕晚辈后生取笑"。
探秘之余,吾仰敬醉翁之为人谦恭,倨才不傲,宠辱不惊,故以七律铭记先贤,以悟己心。

居士诗书斟一字,
数须捻断梦难香。
马尘枕上惜时度,
如厕亦能罗锦章。
官贬官荣文照旧,
醉翁亭记史流芳。
人怀才气却谦逊,
德溢后生千古煌。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13)
周阳生


一三七,柳永因词仕途茫

八0九
千古奇冤史海藏
柳永因词仕途茫
才子词人自持高
白衣卿相落皇榜

八一0
白衣卿相落皇榜
忍把浮名换酒唱
终日流连于青楼
罗绮丛中词心狂

八一一
罗绮丛中词心狂
一鹤冲天平生畅
指桑骂槐渲失意
得罪仁宗苦果尝

八一二
得罪仁宗苦果尝
寒窗数年才上榜
不料仁宗记前恨
御笔删名仕途茫

八一三
御笔删名仕途茫
柳永因此更放荡
自诩奉旨在填词
词作天赋婉约光

八一四
词作天赋婉约光
教坊乐工争传唱
柳永晚年才及第
只做屯田员外郎

八一五
只做屯田员外郎
友人惜才欲帮忙
皇佑年间出祥瑞
劝柳贺词献皇上

八一六
劝柳贺词献皇上
醉蓬莱慢马屁响
不料遣词犯皇忌
太液波翻如悼章

八一七
太液波翻如悼章
太宗气得脸发黄
柳永虽然逢盛世
可惜仕途不识郎

八一八
可惜仕途不识郎
柳永虽然词才强
晚年潦倒无分文
死后友人筹钱葬

[注]婉约词人柳永,因词得罪皇帝宋仁宗,从此仕途不顺。柳永第一次赶考,自认为"定然魁甲登第″,不料却名落孙山。沮丧之余,写了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以抒发科举落第的失望和愤懑之情。词云: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姿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凭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指桑骂槐,影射朝廷不识才的《鹤冲天》词,激怒了宋仁宗。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载:数年后,柳永虽然榜上有名,但被宋仁宗删去,并御批"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始终未放下功名利禄之心,但只到51岁时才进士及第,做了个不入流的"屯田员外郎″小官,于是他又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虽然仕途坎坷,但词才传世,其婉约词情,深受包括宋仁宗在内的世人欣赏。无奈的是宋仁宗嫌弃其思想觉悟不高,始终不肯重用之。
探秘之余,吾为柳永叹之惜之,故以七绝记事,以警吾心。因为"文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亦然。

风流柳永白衣相,
开罪仁宗仕路茫。
自古诗词世间事,
冲天一鹤祸根藏。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12)
周阳生

一三六,宋朝潘美蒙冤枉

八0四
死于冷宫草草葬
名将潘美蒙冤枉
一本杨家将演义
化名仁美害忠良

八0五
化名仁美害忠良
子虚乌有实荒唐
杨业之死缘王侁
监军贪功王师殇

八0六
监军贪功王师殇
杨业被俘绝食亡
潘美被贬三级官
王侁被逐出朝堂

八0七
王侁被逐出朝堂
民间演义潘美伤
通敌卖国大奸臣
开封府中把命丧

八0八
开封府中把命丧
一代名将英名亡
正史不敌戏演义
千古奇冤史海藏

[注]据《宋史》记载,宋太宗时期并没有"潘仁美"其人,也未发现"潘美是奸臣"的记载。相反,《宋史》对潘美的评价很高。对于杨业的死也并非象《杨家将》、《潘杨讼》、《佘赛花》等戏曲、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受奸臣潘仁美所迫害致死。而是死于监军王侁贪功,未按约定救援杨业,致使杨业兵败被俘,绝食三日而亡。对此事件,《宋史》记载比较详实:"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下诏兵分三路进行北伐征讨契丹,唯有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出师仅两个月,就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后因王侁邀功心切,不听杨业的战术安排,导致"王师败绩"。(王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潘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说明潘美虽然想制止王侁撤兵,但王侁是代表皇帝的监军,想制止也难为。所以事后潘美对杨业之死只贬官三级,而王侁则被罢官逐出朝堂。《宋史》对杨业之死
旌表云:"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求之古人,何以如此"。
探秘于此,吾深为潘美蒙冤而不平,又叹于民间演义之传播力强于正史。故以七绝《潘美冤》记事明史。

名将潘美蒙冤枉,
史海迷茫真相藏。
宋代本无仁美官,
罪人千古戏文唱。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10)
周阳生


一三四,高宗公允选太子

七九四
泪如雨水悲断肠
南宋孝宗能力强
追封岳飞鄂国公
贬逐秦桧出朝堂

七九五
贬逐秦桧出朝堂
励精图治整朝纲
无奈孝宗战将少
隆兴和议疆息殃

七九六
隆兴和议疆息殃
百姓安乐在城乡
惩治贪腐政清明
孝宗政绩史溢芳

七九七
孝宗政绩史溢芳
赵昚继位秘史藏
高宗赵构无子嗣
养子赵昚当皇上

七九八
养子赵昚当皇上
南宋孝宗朝最强
高宗禅让心公允
自己逸当太上皇

[注]后世评价宋高宗赵构禅让皇位给赵昚是最公允的一件事。当时,宋高宗有两位养子,一位是赵伯琮,一位是高宗以及高宗生母韦太后都喜欢的赵伯玖。但在一次偶然的事情中,让宋高宗改变了对赵伯琮(赵昚)的看法。有一次高宗召二养子训话,突然从外面闯进一只大肥猫,打断了高宗的训话,此时高宗注意到伯琮不为猫所惊,而是专心致志地听父训话。而赵伯玖却心神分散,还用脚去踢猫。这一反差,让高宗在皇位继承上有了主意。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9月,宋高宗对金国求和的政策受到了朝野的反对,迫于压力,高宗正式禅位于赵昚。宋高宗安逸地当了25年的太上皇,享年81岁。
从宋高宗选太子这件事中,能让人领悟到细节决定成败的真谛。故吾以七绝记秘。
南宋高宗扶太子,
圣心公允后人彰。
肥猫闯殿无端事,
赵昚清神继立皇。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09)
周阳生


一三三,徽宗吃醋贬邦彦

七九0
香躯永思陵中葬
连理佳人史溢芳
今日探秘宋徽宗
风流皇帝醋意强

七九一
风流皇帝醋意强
专挖地道为寻香
红颜知己李师师
偏偏钟情周家郎

七九二
偏偏钟情周家郎
周家邦彦人倜傥
徽宗吃醋贬情敌
一代才子流异乡

七九三
一代才子流异乡
师师不屈吞金亡
徽宗惊闻师师殒
泪如雨下悲断肠

[注]李师师,是汴京城染坊李寅之女,出生时母亲去逝,四岁时父亲获罪,死于狱中。后由经营*院的李姥见李师师容貌不俗,就收留了她,并精心培养,李师师长大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俱佳,艳名远播,成为轰动京城的一代名*。
风流皇帝宋徽宗,为遮人耳目,令人在后宫挖地道直通李师师住处。虽然李师师蒙受皇宠,但却偏爱周邦彦之才,并常与之幽会。一次他们幽会时,适逢徽宗抱病前来探访送橙。吓得周邦彦躲在床下而逃过一劫。宋徽宗因病体未愈,不思留宿,临行前,李师师对宋徽宗说:"现已三更,马滑雪浓",望圣上保重。事后,谁知周邦彦事后竟作词记事,徽宗见词晓情,就找了个借口,将周邦彦贬出京城。周邦彦词云:"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雪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吾探这段记事,心生疑惑,如宋徽宗真的为李师师而挖地道,那么宋徽宗雪夜抱病探访李师师,理应走地道才是合理,又何惧"马滑雪浓"?
周邦彦与宋徽宗争风吃醋,且不避皇威,终惹被贬之祸。
公元1125年宋徽宗禅位于太子赵桓,自号"道君教主",享乐之心渐少,也就不与李师师见面了。后来金军攻破汴京,李师师不屈金兵污辱,吞金而亡。
吾作七绝诗,再吟探秘事:

吃醋徽宗贬邦彦,
师师不屈保芳名。
宋朝乱从靖康起,
史海迷云难辨明。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10)
周阳生


一三四,高宗公允选太子

七九四
泪如雨水悲断肠
南宋孝宗能力强
追封岳飞鄂国公
贬逐秦桧出朝堂

七九五
贬逐秦桧出朝堂
励精图治整朝纲
无奈孝宗战将少
隆兴和议疆息殃

七九六
隆兴和议疆息殃
百姓安乐在城乡
惩治贪腐政清明
孝宗政绩史溢芳
七九七
孝宗政绩史溢芳
赵昚继位秘史藏
高宗赵构无子嗣
养子赵昚当皇上

七九八
养子赵昚当皇上
南宋孝宗朝最强
高宗禅让心公允
自己逸当太上皇

[注]后世评价宋高宗赵构禅让皇位给赵昚是最公允的一件事。当时,宋高宗有两位养子,一位是赵伯琮,一位是高宗以及高宗生母韦太后都喜欢的赵伯玖。但在一次偶然的事情中,让宋高宗改变了对赵伯琮(赵昚)的看法。有一次高宗召二养子训话,突然从外面闯进一只大肥猫,打断了高宗的训话,此时高宗注意到伯琮不为猫所惊,而是专心致志地听父训话。而赵伯玖却心神分散,还用脚去踢猫。这一反差,让高宗在皇位继承上有了主意。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9月,宋高宗对金国求和的政策受到了朝野的反对,迫于压力,高宗正式禅位于赵昚。宋高宗安逸地当了25年的太上皇,享年81岁。
从宋高宗选太子这件事中,能让人领悟到细节决定成败的真谛。故吾以七绝记秘。
南宋高宗扶太子,
圣心公允后人彰。
肥猫闯殿无端事,
赵昚清神继立皇。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09)
周阳生


一三三,徽宗吃醋贬邦彦

七九0
香躯永思陵中葬
连理佳人史溢芳
今日探秘宋徽宗
风流皇帝醋意强

七九一
风流皇帝醋意强
专挖地道为寻香
红颜知己李, , 师师, ,
偏偏钟情周家郎

七九二
偏偏钟情周家郎
周家邦彦人倜傥
徽宗吃醋贬情敌
一代才子流异乡

七九三
一代才子流异乡
师师不屈吞金亡
徽宗惊闻师师殒
泪如雨下悲断肠

[注]李师师,是汴京城染坊李寅之女,出生时母亲去逝,四岁时父亲获罪,死于狱中。后由经营*院的李姥见李师师容貌不俗,就收留了她,并精心培养,李师师长大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俱佳,艳名远播,成为轰动京城的一代名*。
风流皇帝宋徽宗,为遮人耳目,令人在后宫挖地道直通李师师住处。虽然李师师蒙受皇宠,但却偏爱周邦彦之才,并常与之幽会。一次他们幽会时,适逢徽宗抱病前来探访送橙。吓得周邦彦躲在床下而逃过一劫。宋徽宗因病体未愈,不思留宿,临行前,李师师对宋徽宗说:"现已三更,马滑雪浓",望圣上保重。事后,谁知周邦彦事后竟作词记事,徽宗见词晓情,就找了个借口,将周邦彦贬出京城。周邦彦词云:"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雪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吾探这段记事,心生疑惑,如宋徽宗真的为李师师而挖地道,那么宋徽宗雪夜抱病探访李师师,理应走地道才是合理,又何惧"马滑雪浓"?
周邦彦与宋徽宗争风吃醋,且不避皇威,终惹被贬之祸。
公元1125年宋徽宗禅位于太子赵桓,自号"道君教主",享乐之心渐少,也就不与李师师见面了。后来金军攻破汴京,李师师不屈金兵污辱,吞金而亡。
吾作七绝诗,再吟探秘事:

吃醋徽宗贬邦彦,
师师不屈保芳名。
宋朝乱从靖康起,
史海迷云难辨明。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08)
周阳生


一三二,金婚帝后连理芳

七八七
可惜孟氏病殒芳
高宗皇后爱情长
一文一武连理枝
金婚帝后南宋彰

七八八
金婚, 帝后南宋彰
皇后吴氏武艺强
高宗赵构书法家
一对绝配史溢芳

七八九
一对绝配史溢芳
吴氏扶佐四朝皇
八十三岁因病殒
香躯永思陵中葬

[注]宋高宗赵构与皇后吴氏,携手走过了从1128年吴氏被选入宫到1187年宋高宗病逝长达59年的爱情之路,造就了历朝历代皇家婚姻史上唯一的一对金婚帝后。
1162年赵构传位于宋孝宗赵昚,吴氏被尊为寿圣太上皇后,此后又先后做了孝、光、宁三朝的皇太后。
1197年,出身武术世家的吴氏病殒,终年83岁,谥号"光圣慈烈皇后",葬于"永思陵"。
宋高宗是宋朝著名书法家,代表作为《草书洛神赋》。
探秘之余,吾七绝而赞帝后之金婚:
谁说皇姻无久鸯,
高宗赵构有情郎。
娶妻吴氏金婚度,
连理佳人史溢芳。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07)
周阳生


一三一,因祸得福当太后

七七八
自古到今一个样
靖康之难秘史藏
今日探秘孟皇后
挽救宋朝免国殇

七七九
挽救宋朝免国殇
孟氏皇后史流芳
无奈哲宗贪美色
一度贬后到庵堂

七八0
一度贬后到庵堂
后遇金军破汴梁
徽宗钦宗全被擒
连同宫女押北方

七八一
连同宫女押北方
孟氏庵中免遭殃
金军北撤选傀儡
选中政客张邦昌

七八二
选中政客张邦昌
维系北宋执朝纲
邦昌为己留后路
接回孟氏太后当

七八三
接回孟氏太后当
闻听赵构未遭殃
宋朝接班有后人
孟氏大庆喜过望

七八四
孟氏大庆喜过望
宣召赵构回朝堂
成立南宋续大宋
赵构高宗当皇上

七八五
赵构高宗当皇上
苗刘兵变乱朝纲
意拥孟氏自垂帘
实为逼宫夺龙床

七八六
实为逼宫夺龙床
太后设计平叛将 &, lt;, BR>南宋政权渐稳定
可惜孟氏病殒芳

[注]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南下攻破汴梁,太上皇宋徽宗与皇帝宋钦宗二帝被俘,并于第二年初与宫人后妃、皇子皇女、宗室大臣等三千多人被押往北方。在"靖康之难"中,只有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因在外地执行任务,和被贬入庵堂的孟皇后二人幸免于难。
孟氏是宋朝第七位皇帝宋哲宗的第一任皇后,虽知书达礼,但因相貌平平而虽贤淑而福薄。宋哲宗的奶奶高太后见哲宗贪恋美色,冷淡孟氏,曾忧心仲仲地说:"斯人贤淑,惜福薄耳!异日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
孟皇后的命运被高太后言中,此后的几十年,其命运果然一波三折,和北宋王朝一样历经坎坷。孟皇后在设计招韩世忠平息苗傅、刘正彦的兵变后,不久,于1131年病逝。孟氏一生因福得祸,又因祸得福,从靖康之难到南宋建立,功不可没,传奇流芳。
史海沧桑,秘闻苍茫,吾七绝穿越,诗铭孟太后。

靖康之难逃兵劫,
因祸垂名太后当。
南宋创基英懿伟,
高宗惜福振朝纲。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06)
周阳生

一三0,竟信皇威能灭蝗

七七三
天书随着真宗藏
真宗囧事一桩桩
大中祥符九年事(1016年)
传说皇威可杀蝗

七七四
传说皇威可杀蝗
谄臣满朝皆荒唐
迎合真宗搞崇拜
不顾田间蝗虫狂

七七五
不顾田间蝗虫狂
庄稼被毁民遭殃
真宗居然听媚奏
自鸣得意在朝堂

七七六
自鸣得意在朝堂
认为皇威能杀蝗
后来真宗有悔悟
方派朝臣救民殃

七七七
方派朝臣救民殃
知错能改可嘉奖
个人崇拜毁朝纲
自古到今都一样

[注]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夏天,全国出现蝗灾。可笑的是朝廷不派官员灭蝗赈灾,反而有官员说"蝗虫害怕皇威,纷纷群体自杀,蝗尸遍野"。
相信神仙迷信搞个人崇拜的宋真宗对皇威杀蝗,却信以为真。竟然想在宫中大摆庆, , , , , 功宴,后遭接替寇准当宰相的王旦坚决反对,真宗怏怏作罢。
尚有一点自知之明的宋真宗,后来慢慢地觉得皇威灭蝗不靠谱,方派朝臣分赴各地灭蝗赈灾。之后还严厉处分了混淆视听的官员和太监。
探秘宋真宗,笑伊太荒唐。故而七绝而记之醒世。

真宗囧事一桩桩,
竟信皇威能灭蝗。
谄媚之言误朝政,
糊涂天子国遭殃。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05)
周阳生

一二九,天书闹剧太荒唐

七六六
宋室南迁渐消亡
天书闹剧太荒唐
秘闻出自宋真宗
粉饰太平自溢芳

七六七
粉饰太平自溢芳
听我慢慢说周详
景德元年败辽军
澶渊之盟反赔偿

七六八
澶渊之盟反赔偿
寇准当了替罪羊
真宗视盟为耻辱
闷闷不乐悔断肠

七六九
闷闷不乐悔断肠
咸平之治添污章
时有奸臣王钦若
揣摩真宗计献上

七七0
揣摩真宗计献上
制造祥瑞天下扬
封禅泰山镇四海
雪耻固本稳八方

七七一
雪耻固本稳八方
大中祥符出梦乡
正月初三天庆节
自编闹剧登朝堂

七七二
自编闹剧登朝堂
大中祥符年号彰
真宗晚年无建树
天书随着真宗葬

[注]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第三任皇帝,当政时期还算国泰民安,史称"咸平之治"。但从景德元年(1004年)御驾亲征,大败辽军后,反与辽军签订了"澶渊之盟",每年向辽国交纳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一以物换和平的协议,饱受朝野诟病,并认为主战的寇准是奇耻大辱的祸根。听信馋言的真宗将宰相寇准贬到了外地,当了替罪羊。
宋真宗一直为"澶渊之盟″闷闷不乐。后来馋臣王钦若进言献计,让真宗制造假祥瑞欺骗朝野,然后借祥瑞到泰山封禅而镇服四海。于是就出现了正月初三皇宫惊现天书《大中祥符》的闹剧。天书云:"赵受命,兴于宋,付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等玄语。宋真宗后来将此天书作立国之本,并将正月初三定为"天庆节",全国放假五天。同时还改年号为"大中祥符"。
吾,探秘哑笑,史谜风云,草撰七绝,一笑了之。
七绝-天书闹剧
周阳生

闹剧天书从天降,
名相寇准受冤枉。
真宗为雪澶渊沦,
封禅泰山造假象。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04)
周阳生


一二八,嫔妃击鞠也疯狂

七五九
太宗灵前当宋皇
嫔妃击鞠也疯狂
马球本是男儿技
唐宋后宫亦张扬

七六0
唐宋后宫亦张扬
旧唐书中记周详
一曲宫词唱击毬
新驯白马怕鞭响

七六一
新驯白马怕鞭响
嫔妃巧捷击球狂
花蕊夫人诗唱之
玉鞍初跨柳腰芳

七六二
玉鞍初跨柳腰芳
谁说女儿不如郎
后主王衍是球迷
常为踢毬忘朝纲

七六三
常为踢毬忘朝纲
每逢球赛弦鼓响
俨然一支拉拉队
嫔妃个个着男装

七六四
嫔妃个个着男装
马上人人英姿扬
鼎盛时期数赵佶
百艺之王球技强

七六五
百艺之王球技强
每逢比赛讲排场
宫技逐步传民间
宋室南迁渐消亡

[注]马球,史称"击鞠″、"击毬″、"打毬",是骑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槌拍,击打木球的一种体育运动。最初是军队练武之术,后发展为朝野的运动项目。曹植《名都篇》中的"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就是描述的马球竞技的过程。
花蕊夫人的诗句"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棚知是官家认,遍遍长赢第一筹"。诗中描述了皇上亲自教嫔妃学马球的场景。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徽宗时期,由贵妃崔修仪担任马球队队长,皇帝亲自为该队挑选人员,指导训练,嫔妃们一律仿男子装束……"。
宋代嫔妃爱打马球,是为了迎合皇上的喜好,是一种争宠的途径。
探秘之余,吾闲吟七绝《嫔妃马球曲》记事。

残月如勾茵地舞,
流星球箭洞狂飞。
嫔妃争击抢头彩,
皇上隆兴不肯归。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03)
周阳生


一二七,匡胤之死千古谜

七五三
朝臣微服在私访
匡胤之死谜团藏
年方五十猝然逝
正史野史各有章

七五四
正史野史各有章
匡胤历来体健壮
正史未见病记录
野史说辞不一样

七五五
野史说辞不一样
自相矛盾多荒唐
一说其弟赵光义
辱嫂杀兄掌朝纲

七五六
辱嫂杀兄掌朝纲
二说太监草在墙
违背太祖临终旨
串通光义自立皇

七五七
串通光义自立皇
三说太后遗诏藏
金匮之盟拥光义
为保社稷福绵长

七五八
为保社稷福绵长
史海风云呈乱象
匡胤之死千古谜
太宗灵前当宋皇

[注]宋, , 太祖于宋开宝九年(976年)10月,一夜间猝死,年方五十。正史并无其患病记录,且匡胤行伍出身,身体一直强健。加之太祖逝前只有赵光义一人在场,赵光义又是灵前继位,又急匆匆地改国号为兴国元年,抢先为自已"正命"。宋太宗接位之后,又立即设计逼死了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为自已铲除后患。所以野史《湘山野录》中描述了赵匡胤之死与"烛影斧声"的一幕。野史《烬余录》又对这一故事描述为赵光义迷恋兄嫂花蕊夫人,趁赵匡胤熟睡,进宫戏嫂,被兄发现,故而夺斧杀兄而篡位。野史《涑水纪闻》则说是太监王继恩违背旨意,串通赵光义杀兄篡位。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太后属意赵光义,让赵匡胤写好传位于赵光义的遗诏密封于金匮之中,史称"金匮之盟"。
赵匡胤之死之谜,正史无载,恐因史为尊讳。野史纷纭,恐多为猜测,均不足信。然而反证之,正史隐讳赵匡胤之死的原因而无记载,是否恰恰说明了其死得蹊跷,如不是与赵光义有关,又为何出现如此多的疑点而让野史去猜测?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百多年后,赵光义的后代子孙宋高宗赵构又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这是不是冥冥之中对赵光义"杀兄篡位"的报应呢?
探秘于此,七绝而吟《赵匡胤之死》

烛影斧声匡胤亡,
杀兄辱嫂太荒唐。
坊间记载赵光义,
金匮之盟自弥彰。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02)
周阳生


一二六,匡胤发明长翘帽

七四五
郎义女贞美名扬
今日移步探官场
宋官为何戴翅帽
细探究竟有名堂

七四六
细探究竟有名堂
北宋朝臣居功狂
朝上交头又接耳
皇上威严一扫光

七四七
皇上威严一扫光
太祖隐忍苦思想
发明一顶长翅帽
果然接耳绝朝堂

七四八
果然接耳绝朝堂
朝臣交头翅帽晃
天子一眼就能见
臣子不敢再嚣张

七四九
臣子不敢再嚣张
长翅官帧尺余长
举手投足左右看
小心翼翼怕丟档

七五0
小心翼翼怕丢档
久而久之行变样
一日寇准微服行
坊翁一眼识官相

七五一
坊翁一眼识官相
寇准诧异问周详
老翁恭敬忙回话
大人步姿是官样

七五二
大人步姿是官样
仿佛仍有翅帽晃
左顾右盼怕碍翅
朝臣微服在私访

[注]1,中国古代官员都会戴专门的官帽,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把"乌纱帽"视为官位的代名词。宋朝的官帽学名叫"展角幞头",又叫"长翅帽”。这种帽子因两边配着又平又长的翅而得名。传说这种长翅帽是宋太祖为整顿朝堂交头接耳之风而发明的。
2,吾搁笔之余,闲吟七绝《长翅帽》而续篇:

长翅乌纱半压头,
小心翼翼两边悠。
朝臣接耳帽生事,
匡胤柔明制乱休。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01)
周阳生

一二五,赵匡胤与赵京娘

七三八
才如泉涌吟妙章
匡胤千里送京娘
英雄救美结兄妹
护送京娘回家乡

七三九
护送京娘回家乡
京娘兄嫂作红娘
欲将妹妹嫁匡胤
无奈匡胤辞堂皇

七四0
无奈匡胤辞堂皇
出于正义救京娘
如若今日允婚事
岂不与匪一个样

七四一
岂不与匪一个样
说完作揖又游乡
苦了京娘受冤屈
坊间流言飞短长

七四二
坊间流言飞短长
京娘身心俱损伤
留下遗书辩清白
投水自尽芳韵殇

七四三
投水自尽芳韵殇
匡胤闻讯心惆怅
救了京娘未迎娶
轻率之举害京娘

七四四
轻率之举害京娘
匡胤追封彰朝坊
贞义夫人史记载
郎义女贞美名扬

附:
七律-赵匡胤与赵京娘
       周阳生

仗剑英雄行远乡,
路歧逐匪救京娘。
倾情相报郎推诿,
为正清白投水亡。
一曲世间悲恋剧,
引流凡俗泪汪汪。
夫人贞义虽追封,
无奈鲜花早殒芳。

 


 

  • 上一篇: 【周阳生】七言乌龙诗史海探秘连载1-50(一部)
  • 下一篇: 【周阳生】藏头七言排律-贺新人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8 金石秀水文学艺术网电话 13201781298 QQ:307816818 微信:13201781298陕ICP备07006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