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服务|生活|常谈|作者一|作者二|作者三|书法|绘画|红山文化|图片|下载|名家|教学|影音|党建|用户
 
【周阳生】七言乌龙诗史海探秘连载151-170(四部)
 更新时间:2019-4-6 19:25:58  点击数:12389
【字体: 字体颜色

 

【周阳生】七言乌龙诗史海探秘连载  1-50(第一部)

【周阳生】七言乌龙诗史海探秘连载51-100(第二部)

【周阳生】七言乌龙诗史海探秘连载101-150(第三部)

【周阳生】七言乌龙诗史海探秘连载101-150(第四部)

 

(为方便读者阅读,现采用倒叙阅读下部)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70)
周阳生


一九四,辛亥老人刘建封

一二六二
唯有孙文史流芳
辛亥老人刘建封
成立大同共和国
起义掀起革命风

一二六三
起义掀起革命风
追寻孙文结同盟
加入中国同盟会
辛亥先驱求大同

一二六四
辛亥先驱求大同
民国未立他先动
救亡图存聚义士
起义虽败心犹雄

一二六五
起义虽败心犹雄
反对袁贼复辟梦
屡遭迫害不畏惧
一生只为求大同

一二六六
一生只为求大同
支持张杨搞联共
主办日报写檄文
渤海日报被查封

一二六七
渤海日报被查封
险遭暗杀仍冲锋
子弹射中他头部
侥幸未死命未终

一二六八
侥幸未死命未终
日军利诱又拉拢
劝他担任日伪职
建封宁死不屈从

一二六九
建封宁死不屈从
傲气凛冽真英雄
目睹成立新中国
满怀激情唱大同

[注]刘建封(1865-1952),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与孙文、黄兴等辛亥先驱交往甚密。他于1911年10月,在他担任知事的长白山区安图县,成立了清未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大同共和国"。此后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刘建封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出任安图县首任知事,他在主政安图的两年多时间内,政绩蜚然。他移民垦荒,发展农业。铺桥筑路,开辟交通。创立学堂,宣讲共和。兴办工商,繁荣经济。始创林警,保护森林。他还亲自带队勘查长白长十六峰,绘制了长白山全貌地图,并为十六峰命名,大六峰曰:白云、冠冕、白头、三奇、天豁、芝盤;小十峰曰:
玉柱、桷云、卧虎、孤隼、紫霞、华盖、铁壁、龙门、观日、锦屏。峰名沿用至今。他还出版了《长白山江冈全图》和《长白山江冈志略》等地理、方志书籍存世。
刘建封一生追求共和大同,他曾改名为刘大同,并为三个孙子起名为"平民"、"平权"、"平等"。正是因为他一心追求革命,据他在《被难自述》中所说:"曾被抄家二次,引渡两次,驱逐七次,悬赏被捕三次,监视二次,受审十一次。"可见刘建封所走的辛亥革命之路,是何等的曲折艰辛。他曾应邀为某戏园开张写对联,联云:
鼓动起四百兆同胞,才算一台大戏;
妆扮出五千年故事,真成万古奇观。
救亡图存之心,跃然入联。
刘建封还是著名的诗人私书画家。他在为长白山诸峰命名时曾作诗云:
白河两岸景清幽,
碧水悬崖万古留。
疑似龙池喷瑞雪,
如同天际挂飞流。
不须鞭石渡沧海,
直可乘槎向斗牛。
欲识林泉真乐趣,
明朝结伴再来游。

新中国成立后,李济深副主席亲自登门拜访刘建封,动员他出任公职,但因身体多病,加之年事已高,未能应允。但他庆幸能亲眼目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非常激动,其诗云:
人人盼共和,
徒嗔莫奈何。
今日新成立,
我先击壤歌。

1952年7月1日,87岁的刘建封在山东济南病逝,葬于济南佛山下。探秘于此,吾七绝记铭:
济南佛岭埋忠骨,
矢志革天弯大弓。
新国立成君击壤,
暮心怡悦沐春风。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69)
   周阳生


一九三,民国总统何其多

一二四九
东山再起在安阳
国父孙文史溢芳
担任总统近二年
同盟革命真理扬

一二五0
同盟革命真理扬
天下为公为民想
无奈手中无军权
北洋军阀逞猖狂

一二五一
北洋军阀逞猖狂
世凯夺位总统当
后因复辟皇帝梦
梦碎群愤贼命亡

一二五二
梦碎群愤贼命亡
三任总统元洪当
张勋政变搞复辟
时称张勋辫子党

一二五三
时称张勋辫子党
祺瑞乘机讨逆忙
推翻总统黎元洪
代理总统冯国璋

一二五四
代理总统冯国璋
接任总统徐世昌
皖系军阀内部斗
元洪复出总统当

一二五五
元洪复出总统当
一年之后又下场
曹琨直系势力大
贿选总统臭名扬

一二五六
贿选总统臭名扬
群雄声讨齐登场
北京政变战火燃
曹琨败于冯玉祥

一二五七
曹琨败于冯玉祥
曹琨功过史记章
民国宪法他首建
宁死不把汉奸当

一二五八
宁死不把汉奸当
死后追封为上将
曹琨之后无总统
直到中正续登场

一二五九
直到中正续登场
权力归于国民党
一代枭雄蒋介石
逃亡台湾成败将

一二六0
逃亡台湾成败将
辞去总统欲弥彰
宗仁代理大总统
有名无实去香港

一二六一
有名无实去香港
大陆解放思归乡
民国总统有八位
唯有孙文史流芳

[注]民国共有八位总统。
1,孙文,1911年12月29日~1913年10月10日,担任民国第一任总统。
2,袁世凯,1913年10月10日~1916年6月6日,担任民国第二任总统。其中于1915年12月12日,宣布复辟帝制,做了83天皇帝梦。
3,黎元洪,于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担任民国第三任总统。
4,冯国璋,于1917年7月6日~1918年10月10日,担任民国第四任总统。
5,徐世昌,于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担任民国第五任总统。
6,黎元洪于1922年6月12日~1923年6月14日,复出接任总统。
7,曹琨于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担任民国第六任总统。后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琨。此后长达24年民国无总统职。
8,蒋介石,于1948年5月20日~1949年1月21日,担任民国第七任总统。
9,李宗仁,在蒋介石退位后,于1949年1月21日~1949年10月1日,担任民国第八位总统。

探秘于此,七绝记史。

民初总统轮流坐,
三十八年浮世纷。
军阀相争谋自利,
为公立党是孙文。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68)
    周阳生


一九二,短命皇帝袁世凯

一二三二
直至清朝百年亡
袁贼复辟坐龙床
八十三天黄梁梦
洪宪皇帝臭名扬

一二三三
洪宪皇帝臭名扬
复辟帝制遭祸殃
临终悔恨称帝事
抱怨推手一大帮

一二三四
抱怨推手一大帮
长子克定最操忙
挖空心思复帝制
伪造时报骗令堂(注1)

一二三五
伪造时报骗令堂
克定主编写颂章
送给其父一人读
误导世凯复辟狂

一二三六
误导世凯复辟狂
杨度鼓吹帝制忙
写出君宪救国论
世凯阅后很赞赏

一二三七
世凯阅后很赞赏
君主立宪有主张
杨度梦想当帝师
六个君子丑跳梁(注2)

一二三八
六个君子丑跳梁
另有士诒贼船上(注3)
迫于太子的淫威
出钱出力当干将

一二三九
出钱出力当干将

陈宦袁府当智囊(注4)
曾与克定拜兄弟
拥袁反袁全在行

一二四0
拥袁反袁全在行
见风使舵私心藏
山西枭雄阎锡山
为保地位献媚忙

一二四一
为保地位献媚忙
送父赴京人质当
东北军阀张作霖
拥袁称帝表忠肠(注5)

一二四二
拥袁称帝表忠肠
世凯死后葬安阳
不葬老家项城地
说来还真有名堂

一二四三
说来还真有名堂
世凯生母是妾娘
娘死不准入祖坟
更不能同父合葬

一二四四
更不能同父合葬
世凯为此痛心肠
哀求长兄袁世敦
无奈家族有纲常

一二四五
无奈家族有纲常
兄长面前无商量
世凯盛怒绝交去
从此再未回故乡

一二四六
从此再未回故乡
世凯福地是安阳
两次阅兵大演练(注6)
阅兵大臣世凯当

一二四七
阅兵大臣世凯当
四万官兵斗志昂
驻华代表加记者

五百多人齐观赏

一二四八
五百多人齐观赏
世凯一时名声旺
后遭载沣罢官去
东山再起在安阳

[注]1,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加强了新闻舆论控制,一手制造了新闻史上著名的"葵丑报灾",关闭了300多家反对帝制的报馆。但当时有日本人办的《顺天时报》,天天登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文章,令袁世凯大为恼火,但因是日本人办的报纸,又不能查封。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竟然为了鼓动其父早日称帝,自己好当"太子",买了一套报纸印刷设备,亲任主编,把《顺天时报》中反对帝制的内容,改成拥护帝制的文章,专门送给袁世凯一人看。受蒙蔽的袁世凯后来偶然得知真相,气愤至极,用皮鞭痛打袁克定,边打边骂:"孽子,欺父误国。"
2,袁世凯称帝的幕后推手,有一心想当帝师的杨度和孙毓筠、李燮和、刘师培、胡瑛、严复六人,他们于1915年8月14日成立了"筹安会",他们六人被称为"筹安会六君子"专门为袁世凯称帝服务。然而历史证明,他们名为六君子,但实际上却干的小人勾当。
3,梁士诒,号财神,在民国时期曾担任过总统府秘书长、铁路总局局长、交通银行总理,是实权派。因迫于袁世凯和袁克定的淫威,为保命而死心踏地上了贼船,为复辟帝制而出钱出力。
4,陈宦是袁克定结拜兄弟,1915年11月任四川都督,临行前曾经跪在袁世凯面前说:"如果大总统明年还不登基,我陈宦此去到死都不回来。"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后,封陈宦为一等侯。但后来陈宦遭到了袁世凯的排挤,陈宦于1916年5月22日举起了反袁大旗,通电四川独立,给了袁世凯致命一击。
5,东北军阀张作霖与山西军阀阎锡山一样,也曾一度效忠袁世凯,拥护其称帝。张作霖还在袁世凯面前发誓:"关以外有异样,唯作霖一人是问,作霖一身当之;关内若有反对者,作霖愿率本部以平内乱。"可见当时的地方军阀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不惜谄媚之言行。
6,安阳,时称彰德。1905年~1906年,清政府举行了"河间会操"和"彰德会操"两次大阅兵,袁世凯为阅兵大臣。巩固提升了袁世凯在朝廷的地位。同时安阳还是袁世凯东山再起的地方,所以被袁世凯称为是他的"福地"。
    吾探秘于此,七绝记事。
绝处高楼多骤雨,
莫求琼阁最轩层。
倒行施使终吞恨,
八十三天世史憎。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67)
   周阳生

一九一,一根辫子史话长

一二九0
慈禧无知出洋相
今始民国探秘忙
开笔就写剪辫子
留辫剪辫有真相

一二九一
留辫剪辫有真相
一根辫子史话长
清军入关强留辫
写尽奴化汉人章

一二九二
写尽奴化汉人章
汉人留辫屈辱藏
辛亥革命爆发后
国民政府剪辫忙

一二九三
国民政府剪辫忙
溥仪剪辫穿西装
轰动中外成奇闻
惹得遗老哭断肠

一二九四
惹得遗老哭断肠
但有旧臣竞效仿
孙文反清失败后
东渡日本辫剪光

一二九五
东渡日本辫剪光
剪辫告示贴于坊
窃国大贼袁世凯
就任前夜辫才荒

一二九六
就任前夜辫才荒
鲁迅剪辫写文章
头发故事记剪辫
令后剪辫梅兰芳

一二九七
令后剪辫梅兰芳
但有外交辜侍郎
侍郎名叫辜鸿铭
清末怪才曾留洋


一二九八
清末怪才曾留洋
精通外语穿洋装
博士头衔十三个
偏偏脑后辫子长

一二九九
偏偏脑后辫子长
死前自诗辩解忙
留辫并非不革命
个人癖爱辫模样

一二三0
个人癖爱辫模样
一番解释话语搪
清未鸿儒去世时
顶留辫子墓中葬

一二三一
顶留辫子墓中葬
辫子去留有文章
汉人留辫屈辱史
直至清朝百年亡

[注]1621年,清兵入关后,摄政王颁布剃发令:"官民尽皆剃头留辫,违者杀无赦。"后因汉人不甘屈辱,群起抵制,清廷大怒,造成了血腥的"扬州十日"和"嘉定屠城"的惨案。当时清廷为了奴化汉人,加强统治力,将是否留辫子,作为对清廷忠不忠的标志。
    辛亥革命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首先发布《剪辫令》。1912年3月5日国民政府又发布《剪辫通令》:"限期二十天内,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1913年上海军政府也发了《禁辫公告》:"凡我同胞,一律剪辫。除去胡尾,重振汉室。"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又制定《禁蓄发辫条例》。从时间跨度来看,民国的禁辫工作开展得并不了顺利,时隔十六年后,仍要以条例的法律形式去根除清朝留下的屈辱。
   溥仪是废朝剪辫第一人,他的辫子是自己剪的,因为众人反对,无人敢剪。他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曾记录了这件事:"太妃们痛苦了几场,师傅们有好多天面色阴沉。"溥仪剪下的辫子,现收藏于故宫,它见证着清朝的灭亡。
   民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金岳霖,在辛亥革命后,曾作少年时的《剪辫诗》:
辫子已随前清去,
此地空余和尚头。
辫子一去不复返,
此头千载光溜溜。


  鲁迅先生1903年在东渡日本前剪掉了辫子,后曾以剪辫子为题材,写《头发的故事》一文,详细叙述了汉人留辫剪辫的故事。
   探秘于此,吾七绝记事。

一根辫子有真史,
鼠尾横行汉族殃。
民国大旗飞舞处,
满街男士剃头忙。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66)
    周阳生


一九0,慈禧无知出洋相

一二七四
运气不好梦一场
慈禧无知出洋相
世凯祝寿购洋车
献给太后去观光

一二七五
献给太后去观光
奴才驾驶坐前方
慈禧见状开口骂
小小奴才太狂妄

一二七六
小小奴才太狂妄
太后面前不识相
竟敢坐在太后前
平起平坐太荒唐

一二七七
平起平坐太荒唐
吓得奴才心恐慌
跪着难把汽车开
膝盖岂能刹车忙

一二七八
膝盖岂能刹车忙
世凯吓得汗直淌
急唤奴才抬布辇
洋车从此弃一旁

一二七九
洋车从此弃一旁
慈禧观光心不畅
想起洋人不跪礼
太后心里更受伤。

一二八0
太后心里更受伤
洋人觐见上朝堂
直立弯腰不下跪
气得慈禧怒火旺

一二八一
气得慈禧怒火旺
责骂夷人太猖狂
后嘲洋人无膝盖
无法屈膝跪朝堂

一二八二
无法屈膝跪朝堂
再说大臣李鸿章
紫禁城内修铁路
慈禧怕把龙脉伤

一二八三
慈禧怕把龙脉伤
鸿章不舍又奏章
陈述铁路好处多
国外早已成时尚

一二八四
国外早已成时尚
说得慈禧心发痒
一八八八年恩准
年底完工火车响

一二八五
年底完工火车响
慈禧登车去观光
看见车头冒浓烟
害怕爆炸老命亡

一二八六
害怕爆炸老命亡
坐在车上心中惶
急令车厢用人拉
奇葩主意真荒唐

一二八七
奇葩主意真荒唐
热衷洋务李鸿章
引进灯泡发电机
太后不识啥名堂

一二八八
太后不识啥名堂
灯泡犹如葫芦样
太监莲英忙解释
葫芦是灯会发光

一二八九
葫芦是灯会发光
发电技术出西洋
晚清朝廷太落后
慈禧无知出洋相

[注]1912年2月12日,溥仪在袁世凯的要挟下,宣告退位。至此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帝制"。清朝共传承十帝,享国276年。慈禧从垂帘听政到撤帘亲政,掌控清廷47年。
   吾探秘史海,觉得在历朝历代的正史中,清朝的疑点最多,这恐于清朝大兴文字狱,史官不敢秉笔直书有关。
   本篇所探的"洋车",现陈列在颐和园的"德和园"中。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65)
   周阳生


一八九,曾国藩的黑色幽默

一二六二
满江红词成绝唱
半个圣人亦无常
今日再探曾国藩
理学晚年已更章

一二六三
理学晚年已更章
洗脑专家也惆怅
盛年信奉程朱学
暮年却学道家唱

一二六四
暮年却学道家唱
儒家君子倡自强
道家夫子唯不争
暴露国藩活思想

一二六五
暴露国藩活思想
平日孔孟嘴上讲
教学洗脑数十年
曾氏家训溢于坊

一二六六
曾氏家训溢于坊
一部冰鉴识面相
慧眼能识世上人
择婿却是目迷茫

一二六七
择婿却是目迷茫
长女纪静嫁袁郎
袁郎名叫袁秉桢
不学无术人浪荡

一二六八
不学无术人浪荡
次女纪耀嫁陈郎
陈郎名叫陈松年
因患隐疾婚后亡

一二六九
因患隐疾婚后亡
三女纪琛嫁罗郎
罗郎名叫罗允友
性格暴戾施虐狂

一二七0
性格暴戾施虐狂
四女纪纯嫁郭郎
郭郎名叫郭依永
齐眉三年就病亡

一二七一
齐眉三年就病亡
长子纪泽人癖洋
乐行洋礼娶洋媳
违背家教父心伤

一二七二
违背家教父心伤
国藩训世著文章
洗脑专家人不疑
无奈躬行却迷茫

一二七三
无奈躬行却迷茫
黑色幽默愁断肠
发誓不要信书本
运气不好梦一场

[注]德国思想家卢梭说过:"谁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谁就可以控制他们的行动。"曾国藩就是一生厉行控制思想的"洗脑专家"。对于他的说教,世人奉为圣言而深信不疑,而到了晚年他却自撰碑铭说:"我身后碑铭结语,吾自为之,曰: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传万世。"可见曾国藩的言行随着世态炎凉而变化巨大,晚年曾老夫子还是讲出了自己内心的大实话。
曾国藩与孔子、王阳明被后世尊为"二个半圣人",曾国藩作为半个圣人,自诩一生识人无数,还著《冰鉴》一书教人识人,著《曾国藩家书》教人持家教子,可他却择婿有误,害了四个女儿的幸福。长子也不遵家训,不愿学孔孟之道,而一味崇洋,气得曾国藩火冒三丈而又无可奈何。特别是曾国藩曾因"绝艳欲"而与发妻分房而眠,被世人称为是学习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典范,可到晚年却以身有皮肤病,痒时无人挠为借口而纳妾,遭到朝野诟病。
曾国藩讲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时,让世人"有事无事念三遍",可自己到晚年却一改"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儒家思想,而信奉"不信书,信运气"的宿命论。他让世人"存天理,灭人欲。"可自己晚年又不顾发妻反对而纳妾。可见曾国藩还真是"一半大圣人,一半小荒唐。"
探秘于此,吾七绝而记曾国藩之黑色幽默。

圣贤半个著儒章,
冰鉴家规溢史坊。
枯暮弃书崇运气,
黑霾幽默几人详。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64)
   周阳生


一八八,袁枚一生只写一首词

一二五七
千古奇丐清史彰
清代袁枚善诗章
一生写诗四千首
南袁北纪名声响(注1)

一二五八
南袁北纪名声响
性灵学派他弘扬(注2)
独抒性灵不拘格
诗文不必仿汉唐

一二五九
诗文不必仿汉唐
因嫌词格束思想
一生只写一首词
文豪奇闻费思量

一二六0
文豪奇闻费思量
听我探秘说周详
袁枚唯一一首词
写给扬州一娇娘(注3)

一二六一
写给扬州一娇娘
错失情缘人惆怅
郁闷之情词排解
满江红词成绝唱

[注]1,袁枚(1716-1797年),享年81岁。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是清代中晚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一生写诗4000多首,与纪昀齐名,世称"南袁北纪"。袁枚的代表作有《随园诗话》(16卷)、《小仓山房文集》(80卷)、《子不语》(24卷)等。
2,袁枚是"性灵学派"的创始人,与赵翼、张问陶一起,被称为"性灵派三大家。性灵学派的文风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不要"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主张"诗者,心之声也,情性所流露者也。"袁枚还认为填词太受拘束,思想不自由,缺少情性,所以一生不愿作词。

3,袁枚平生唯一的一首词是《满江红》,是写自己与扬州姓王女子,错失情缘后的郁闷心情。1748年,袁枚朋友李宗典为其介绍对象,女方虽然貌美但肤黑,袁枚当时未应允。后来想娶该女子时,女子已嫁江东小吏。袁枚后悔不已,故词云:

我负卿卿,撑船去,晓风残雪。曾记得,庵门初启,婵娟方出。玉手自翻红翠袖。粉香听摸风前颊。向妲娥何事不娇羞?情难说。
    既已别,还相忆。重访旧,杳无迹。说庐阳小吏公然折得。珠落掌中偏不取,花看人采方知惜。笑平生双眼太孤高,嗟何益!
   探秘于此,七绝而记袁枚趣事。
灵性文豪人怪异,
平生写作不谋词。
柳郎李女回魂憾,
后学之心独一枝。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63)
周阳生


一八七,千古奇丐武训

一二四七

胡适作序溢褒奖
千古奇丐武七郎
行乞兴学垂青史
仗义疏财办学堂

一二四八

仗义疏财办学堂
传奇义举美名扬
朝朝暮暮思义学
快快乐乐乞于坊

一二四九

快快乐乐乞于坊
为了苦孩上学堂
与人有益牛马做
当众跪求铜钱赏

一二五0

当众跪求铜钱赏
攒钱全部建学堂
不置家产不娶妻
三县学堂终开张

一二五一

三县学堂终开张
义举美名溢朝坊
光绪赏穿黄马褂
又赠匾额挂门堂

一二五二

又赠匾额挂门堂
乐施好善匾中彰
清史专修武训传
乞丐写入正史章

一二五三

乞丐写入正史章
兴学武训是文盲
世界教育大辞典
无声教育家夸奖

一二五四

无声教育家夸奖
普及教育他导向
私人兴学作表率
教育楷模世敬仰

一二五五

教育楷模世敬仰
五十九岁含笑殇
出殡之日万人送
泣声震野入云房

一二五六

泣声震野入云房
幡旗宛如青纱帐
百年风雨话武训
千古奇丐清史彰


[注]武训(1838年~1896年)排行老七,原无名。名"训"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取"垂训于世"之意。他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是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他行乞38年,建起三处义学堂,义务教育无数贫穷子弟。是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清史正史的唯一之人,被张之洞誉为"千古奇丐",享年59岁。
武训20岁开始,行乞集资兴学,边乞边打工,常常扮小丑、锥刺身、刀砍头、扛大鼎,并让路人用拳脚打他取乐求赏,并说:"一拳一文钱,一脚二文钱。"他还边行乞边说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办个义学院。任你打,我叩头,修个义学不犯愁。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可见武训自号"义学症"已达到如傻如颠的境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武训颂》描述了武训行乞兴学的传奇一生:"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授于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清史稿》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可见武训是在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世的。

吾探秘于此,敬佩武训为兴义学而舍身忘我之高义,故七绝记铭。

似傻若痴弘义学,
无私舍我性修真。
启蒙贫子识文化,
奇丐甘成苦海人。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62)
周阳生

一八六,清末才女单士厘

一二三八
大义觉迷成史章
清末才女史溢芳
才女名叫单士厘
嫁给钱恂常出访

一二三九
嫁给钱恂常出访
钱恂清末外交忙
出使日俄德等国
士厘随行离故乡

一二四0
士厘随行离故乡
无岁不行航再航
出了国门开眼界
学了许多新思想

一二四一
学了许多新思想
异域文明她弘扬
托尔斯泰的事迹
归潜记中写周详

一二四二
归潜记中写周详
古希腊神话译章
古罗马神话介绍
足见才女有眼光

一二四三
足见才女有眼光
敢破封建旧思想
鼓励妇女出家门
看清世界啥模样

一二四四
看清世界啥模样
反对儿童守寒窗
天簌纯然应自由
莫让学童囚徒当

一二四五
莫让学童囚徒当
唤起国民自立强
士厘思想有高度
东方文明她弘扬

一二四六
东方文明她弘扬
游记世界随康梁
八十一岁仍出书
胡适作序溢褒奖

[注]单士厘(1863年~1945年),因嫁清末外交家钱恂为妻,故又称钱单士厘。她是我国女子出国旅行的先行者,也是女子写出国游记的第一人。她于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第一次以外交使节夫人的身份旅居日本。1903年离开日本随夫到俄国,后又遍及德、法、英、意、比利时、埃及、希腊等国。1909年冬回国。一生著书十一种,代表作为《癸卯旅行记》、《归潜记》,后由钟淑河将其与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及其他》一同编成《走向世界丛书》专集。她81岁高龄时出版《清闺秀艺文略》一书,胡适先生于1929年4月23日为之写了《三百年中的女作家<清闺秀艺文略﹥序》。她还是第一个将列夫-托尔斯泰和古希腊与古罗马神话介绍到中国的女作家。
她一生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妇女解放,重视儿童教育。她在日本时,见日本小孩天性活泼、临街唱歌,无拘无束,回想中国小孩自幼苦读,状如囚徒。因此她曾作诗云:
天簌纯然出自由,
清音嘹呖发童讴。
中华孩稚生何厄,
埋首芸窗学楚囚。
细细读来,时至今日,观点犹新。
单士厘的可贵之处,不但在于她的游记文笔美,更重要的是有思想高度。她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唤起国民争竞之心"。她开启了中国近代妇女出国留学的先河,五年后秋瑾、何香凝等人才相继东渡日本求学。她的维新思想对近代中国特别是广大妇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61)
   周阳生


一八五,雍正出书乾隆禁

一二二九
文有才女傅善祥
雍正恨死吕留良
吕氏学说反大清
流言蜚语溢于坊

一二三0
流言蜚语溢于坊
寒士曾静学留良
四处游说贬朝廷
列出雍正十罪状(注1)

一二三一
列出雍正十罪状
劝说总督反雍正
总督名叫岳钟琪
逮捕曾静献皇上

一二三二
逮捕曾静献皇上
雍正亲自审讯忙
曾静一付软骨头
未用重刑已投降

一二三三
未用重刑已投降
有心无胆学张良
写下悔过归仁录
戴罪颂恩赞歌唱

一二三四
戴罪颂恩赞歌唱
雍正为辩十罪状
编著大义觉迷录
颁布朝野明真相(注2)

一二三五
颁布朝野明真相
民讥无银三百两
越描越黑讹传讹
朝廷秘事泄于坊

一二三六
朝廷秘事泄于坊
坊间添油又加酱
雍正驾崩乾隆禁(注3)
无奈此书早漂洋


一二三七
无奈此书早漂洋
日本稻叶已收藏
编入清朝全史中
大义觉迷成史章

[注]1,雍正帝于雍正七年(1729年)编著《大义觉迷录》(四卷),起源于汉人书生曾静受吕留良反清复明思想影响,罗列雍正谋父、逼母、杀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任佞十大罪状,并鼓惑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
2,曾静被捕后,三司衙门因此案涉及皇上,故无人敢审。所以就由雍正帝亲审,后来雍正将对此案的"上谕、曾静的悔过书《归仁录》及审讯笔录"合编成《大义觉迷录》"通行颁布天下各府、州、县、远乡僻壤。俾读书士子及乡曲小民共知之。并令各贮一册于学宫之中,使将来后学新进之士,人人观览知悉。倘有未见此书,未闻朕旨者,经朕随时察出,定将该省学政及该县教官从重治罪。"
3,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驾崩。十月,刚刚继位尚未改年号的乾隆认为《大义觉迷录》记录了雍正与囚犯的谈话记录,涉及了太多的宫廷秘事,负面影响太大,有失朝廷体面。所以就迫不及待地下旨,宣布《大义觉迷录》为禁书,乾隆旨云:"大义觉迷录,著照尚书徐本所请,停其讲解。其颁发原书,著该督抚汇送礼部。"
乾隆并认为"曾静之罪不减于吕留良。"所以将曾静、张熙等人立即处死。
  探秘于此,吾七绝以记史上唯一记录皇帝与囚犯辩论的奇书《大义觉迷录》。

雍正平生受诽谤,
自文辩白本无妨。
却因书涉宫中事,
所以乾隆旨禁忙。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60)
周阳生

一八四,史上唯一女状元

一二一五
今日诗者可思量
太平天国傅善祥
史上唯一女状元
书香世家俏模样

一二一六
书香世家俏模样
写得一手好诗章
当年参加女科考
高中状元登皇榜

一二一七
高中状元登皇榜
善祥八岁父母亡
兄妹三人苦度日
家道中落人凄凉

一二一八
家道中落人凄凉
兄遵遗命嫁善祥
不料新郎婚日死
善祥守寡泣空房

一二一九
善祥守寡泣空房
以泪洗面哭断肠
后来投奔太平军
随着宣娇上战场

一二二0
随着宣娇上战场
太平天国破天荒
科考增加女科考
善祥报考写文章

一二二一
善祥报考写文章
才如泉涌立意狂
五帝不足成为帝(注1)
三皇不足成为皇

一二二二
三皇不足成为皇
惟我皇帝洪天王
乃为当世真皇帝
狂人狂言震天响

一二二三
狂人狂言震天响
赛过项羽汉刘邦
阮藉相形也逊色
赞赏此卷是东王

一二二四
赞赏此卷是东王
夸其才华溢豪放
后到王府任侍史
辅助东王理朝纲

一二二五
辅助东王理朝纲
亦帮天王写诏章
秀全对其很信任
破格恩赏为丞相(注2)

一二二六
破格恩赏为丞相
后来善祥嫁东王
天京事变战乱起
传闻善祥乱中亡

一二二七
传闻善祥乱中亡
香消玉殒尸抛江
又传私通何震川(注3)
趁乱隐姓上海藏

一二二八
趁乱隐姓上海藏
一代才女终悲凉
时称武有洪宣娇
文有才女傅善祥

[注]1,傅善祥(1833-1856年)女,南京人,史上唯一女状元。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在南京举行科考,首开"女科"考场。男科主考官是东王杨秀清,女科主考官是天王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当年男女考生有600多人,试题同为《太平天国父兄天王为真皇帝制策》,因傅善祥万言答卷中写有"三皇不足为皇,五帝不足为帝。惟我皇帝,乃真皇帝"之句,被东王杨秀清选为状元人选,并报天王钦准,诏告天下。
坊间也有传说傅善祥因在考场写了"舻声听未了,山水送孤帆。对面青如画,回头绿满岩。半空云袅袅,一带水巉巉。船尾澄流迥,峰腰旭照衔。青疑留古岸,翠欲上征衫。流响惊凫雁,浓荫郁桧杉。"而被东王杨秀清赏识。但吾从诗的内容来看,她写在山水间行舟的情景,与考题的"为真皇帝制策",显然是跑题跑得风马牛不相及了。
2,1854年3月,天王洪秀全下诏书,破格任命傅善祥为"恩赏丞相"。可见傅善祥在太平天国时期政坛上的地位。她曾辅助东王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名胜古迹,提倡男女平等,鼓励寡妇改嫁。故时有"武有洪宣娇,文有傅善祥"之美誉。
3,何震川是东王的幕僚,亦是才华横溢之人。傅善祥与之情投意合,相见恨晚。据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诸王开始奢侈享受,传说东王杨秀清有妻妾66个。所以常守空房的傅善祥与何震川日久生情,坊间笔记中,还记载了傅善祥当年暗恋何震川的一首情诗:"秦淮无限恨,佳节况中秋。侠义梁红玉,高才秦少游。花开三日暮,人到五更愁。相见不相识,长江滚滚滚流。"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59)
   周阳生


一八三,褒贬不一王壬秋

一二00
无忧无虑益寿长
晚清王氏善文章
时人尊其为儒宗
溢辞之中多褒奖

一二0一
溢辞之中多褒奖
文学史上却贬伤
褒贬不一王壬秋
世说纷纭难知详

一二0二
世说纷纭难知详
吾寻史料写诗章
不走人云亦云路
尽量客观探真相

一二0三
尽量客观探真相
壬秋少年低智商(注1)
但他好学废寝食
日有定课苦读忙

一二0四
日有定课苦读忙
声名渐渐传于坊
十七岁时中秀才
二十四岁举人当

一二0五
二十四岁举人当
肃顺招其为智囊
慈禧诛杀肃顺后
壬秋侥幸免祸殃(注2)

一二0六
壬秋侥幸免祸殃
失意之人心惆怅
原本曾想当帝师
时运不济梦一场

一二0七
时运不济梦一场

无奈回湘开学堂
门下弟子千余人
有教无类热心肠

一二0八
有教无类热心肠
曾收坊间小三匠
木匠出身齐白石
亦在学堂求学忙

一二0九
亦在学堂求学忙
廖平杨度张仲阳
同出壬秋之师门
多人出名史流芳

一二一0
多人出名史流芳
壬秋除了教学忙
编史修志写诗文(注3)
湘绮楼中著书章(注4)

一二一一
湘绮楼中著书章
国藩聘其当馆长
国史馆中显身手
湘军志书史名扬

一二一二
湘军志书史名扬
无奈政事心迷茫
因劝世凯搞复辟
逆流而动名誉殇

一二一三
逆流而动名誉殇
加之写诗古人仿(注5)
脱离现实自麻醉
极端腐朽不足奖

一二一四
极端腐朽不足奖
诗歌当为时代唱
一味拟古无新意
今日诗者可思量

[注]1,王壬秋(1833-1916年)原名王开运、王闿运,取"天开文运"之意,是晚清经学家、文学家。但他幼年驽钝,但勤奋好学,清史稿中曾记载,壬欣"昕所习者,不成颂不食。夕所诵者,不得解不寝。经史百家,靡不诵习,笺注抄校,日有定课。"后来17岁中秀才,24岁当举人。

2,慈禧诛杀权臣肃顺后,作为肃顺幕僚的王壬秋,因在宫变前一年回乡为母守灵,而幸免于难。他从此隐乡不敢涉政,其《过邯郸》中“徒怜赵女貌如花,一闭阿房十一春"就是写的自己对此事的心境。

3,王壬秋热衷于编史修志,曾总撰了《桂阳州志》、《衡阳县志》、《东安县志》、《湘潭县志》。其最得意的是为曾国藩的湘军写了《湘军志》,因其秉笔直书,未讳湘军囧事,一度被禁,后来在民国时期才刊印。

4,王壬秋除教学外,还勤于著书立说,曾出版《礼经笺》、《礼记笺》、《春秋公羊何氏笺》、《谷梁传笺》、《湘绮楼诗文集》、《湘绮楼日记》、《唐七言诗选》等著作,时人评价他"著述之众,用力之深,影响之大,近代罕见。"对于他修志的功绩,时人赞语云:"敛雄才于方化,纳万变于小篇,湘中山水之台纪,先贤耆旧之书,较此华章,黯然失色。"可见评价之高。

5,但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专家对王壬秋却不认同,并多有贬词。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游国恩先生在其《中国文学史》一书中称王氏"模仿古人诗,脱离现实,自我麻醉而已,是一个极端腐朽的诗派。"著名文史学家刘大杰先生在其《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书中亦称,王氏"一意拟古,诗人同时代离得很远,那一个激变的社会,并没有在他的作品里留下真实的影子。"
  探秘于此,吾想起美国诗人克雷的名言"诗是会呼吸的思想,会焚烧的字。"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则云:"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王壬秋一生具有王朝思想,一心想复辟清朝,所以他呼吸的思想和焚烧的字,难免会成为游国恩教授笔下的"极端腐朽"形象。但吾又阅史细想,恐游国恩教授与刘大杰专家仅对王壬秋某时期的诗文进行了评价,而非对王壬秋一生的著述进行全面研究。吾且不论其诗作质量、思想如何,但就其编史修志、办学育人两件事就功德无量。
   但从游、刘两位大师对王壬秋诗文的评价来看,习诗者当与时俱进,不能脱离生活,远离实践。不能凭空臆想,胡编乱造。做到弘扬继承传统文化要不拘泥、不守旧,要勇于创新,勇于发展。如此,诗歌才能成为至上、至善、至佳、至高的思想而传今寄远。故吾七绝以自勉。

诗笔须承时代写,
守成仿古少新意。
虚浮之作不能鸣
心境合融方远寄。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58)
   周阳生

一八二,史上谁人最长寿

一一九0
封为熹妃伴龙翔
史上谁人寿最长
清代老人李庆远
二百高龄仍健壮

一一九一
二百高龄仍健壮
常到学堂把课讲
二百五十六岁时
因病而终见阎王

一一九二
因病而终见阎王(注1)
开县李家湾墓葬
一生娶妻二十四
百八后裔人丁旺

一一九三
百八后裔人丁旺
民国十六年三月
老人二百五十岁
照片登在报纸上(注2)

一一九四
照片登在报纸上
手捧水烟端坐状
照片左侧烟广告
右侧说明著文章

一一九五
右侧说明著文章
美国时代文跟上
长寿老人龟雀狗(注3)
二百五十六岁亡

一一九六
二百五十六岁亡
有图未必是真相
老人寿命是否真
尚无实据可考量

一一九七
尚无实据可考量
恐是传讹事迷茫
是否长寿不重要
养生方法尚可仿(注4)



一一九八
养生方法尚可仿
长期素食心开朗
坐如龟态姿端正
行动敏捷如雀翔

一一九九
行动敏捷如雀翔
睡如家狗听八方
慈俭和静为根本
无忧无虑益寿长

[注]1,李庆远(1677-1933年)又名李清云,原名叶鹏,祖藉湖南邵阳,后迁四川开县。其一生娶妻24位,有180多位后人。1933年9月15日《万州日报》报道:"开县二百五十六岁老人李庆远病逝,葬于开县长沙镇义学村李家湾。"
2,李庆远250岁时,上海华达烟厂曾为其拍广告,李庆远端坐,手中似捧水烟壶,照片下面文字,为250岁老人李庆远。因李庆远不抽烟,却手捧水烟壶拍照,恐怕是烟厂做的广告,让李庆远做形象代言人,暗示"抽烟能长寿",也就是所谓的"烟是草中王,越抽寿越长。"
3,美国《时代杂志》当年曾以李庆远的养生法写《龟雀狗》文章,介绍了李庆远活到256岁的故事。
4,李庆远的养生术尊崇老子的学说:"毋劳汝形,毋摇汝精,毋使汝思虑萦萦。寡思路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寡言语以养气。"他认为善养生的根本是"慈、俭、和、静"。
   至于历史上的彭祖800岁,据考,古代纪年有60天为1岁的说法,如此算来彭祖应是133岁。但我则倾向于是大彭国的国运800年。
   在中国历史传说中,还有不少仙寿的记载,如:战国时期的宝掌和尚活了1027岁(公元前414年~公元657年)。唐朝人士陈俊活了443岁(881年~1324年)。隋唐高僧慧昭和尚活了290岁(526年~815年)。一代宗师张三丰活了218岁(1247年~1464年)。
   有图未必是真相,关于这些长寿的记载,恐与历朝历代的朝野都视"人瑞"为吉兆有关,所以不愿存疑,愿意信以为真有关。
   因李庆远活到256岁,尚缺乏确凿的证据,故吾七绝记之。

有图未别有真相,
清代仙翁待考量。
养息虽然能长寿
延龄与否不经详。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57)
   周阳生


一八一,乾隆身世之谜

一一七七
皇帝糗事野史藏
乾隆身世谁知详
戏说雍正生女儿
以女偷换陈家郎

一一七八
以女偷换陈家郎
演义实有大荒唐
编造剧情抓眼球
野史不胫传于坊

一一七九
野史不胫传于坊
乾隆六次江南访
戏说探望亲生母
其实为了治海塘

一一八0
其实为了治海塘
乾隆时期海潮狂
海宁潮信频告急
一旦溃堤淹苏杭

一一八一
一旦溃堤淹苏杭
越中苏杭是粮仓
所以乾隆六次巡
亲为治塘操心忙

一一八二
亲为治塘操心忙
海宁本是小地方
唯有陈家条件好
乾隆四住陈府上

一一八三
乾隆四住陈府上
陈家儿孙未沾光
乾隆一次未召见
更无与母诉离肠

一一八四
更无与母诉离肠
因为乾隆非汉郎
清朝玉牒有记载
雍正一脉子嗣旺


一一八五
雍正一脉子嗣旺
虽有三子幼年亡
弘历前面有弘时
另有一妃又怀上

一一八六
另有一妃又怀上
雍正时年正健壮
何愁无后续香火
养儿育女日方长

一一八七
养儿育女日方长
何必换来陈家郎
即便弘历大富贵
无人能知当皇上

一一八八
无人能知当皇上
细想当年雍亲王
没有必要冒风险
跑到海宁换陈郎

一一八九
跑到海宁换陈郎
世宗实录记周详
乾隆生母钮钴禄
封为熹妃伴龙翔

[注]中国民间历来都有野史掩盖正史,戏说埋没真相的风气。也因此为历代史学家提供了"用文之地"和研究的话题。
   对于乾隆的身世之谜,金庸先生在其《书剑恩仇录》后记中就非常老实地写到:"历史学家孟森做过考据,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说靠不住。"孟森是《海宁陈家》一书的作者,他与《清史探微》作者郑天挺持同样的观点,认为弘历出生时,雍正才34岁,而且在"九子夺位"的争斗中还处于劣势,也不可能预知自己能当皇上,更不可预知康熙就会喜欢弘历,有意让弘历隔代也能继承大统。所以说当时的雍亲王在自己有亲生骨肉的时侯,去民间再偷偷换回一个陈家小儿来。可见这个传说于情于理都讲不通。满族旗人在《皇室见闻录》中也说:"以雍正之英明,岂能任后宫以女易男。"
   探秘于此,吾七绝拨雾。

乾隆不是陈家郎,
六下江南为海塘。
弘历熹妃亲生子,
民间传说溢荒唐。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56)
   周阳生


一八0,雍正死亡之谜

一一六七
延续清朝百年长
雍正八月暴病亡
本来一生流言多
暴死疑云又迷茫

一一六八
暴死疑云又迷茫
一说死于吕四娘
为父报仇杀雍正
二说过度服参亡

一一六九
二说过度服参亡
虚不受补把命丧
三说好色吃春药
四说过度疲劳殇

一一七0
四说过度疲劳殇
后世发现清密档
雍正常年吃丹药
铅银之毒入肝脏

一一七一
铅银之毒入肝脏
从而导致人暴亡
雍正热衷炼丹术
沉迷修道居士当

一一七二
沉迷修道居士当
道号圆明写文章
皇帝崇道非良事
史官识相不声张

一一七二
史官识相不声张
只到雍正人暴亡
乾隆为父隐秘事
明诏天下欲弥彰

一一七三
明诏天下欲弥彰
掩盖雍正食丹亡
叙说父王为游戏
才会闲逛炼丹房


一一七四
才会闲逛炼丹房
并未听信道士讲
更未服过一粒丹
谁敢乱言小命丧

一一七五
谁敢乱言小命丧
又逐道士出丹房
雍正死时五十八
本无大病却暴亡

一一七六
本无大病却暴亡
留下谜云笼史章
自古正史为君讳
皇帝糗事野史藏

[注]1,雍正于1735年8月25日在圆明园内暴死,时年58岁。关于雍正暴死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最靠谱的还是过度食用丹药中毒而亡。据皇宫大内府密档中,从雍正八年到十三年的采购记录来看,雍正九年采购了4000多斤木炭和矿银。雍正死前12天,又采购了200斤黑铅运到圆明园。可见这些炭、铅、银都是炼丹用的燃料与材料,其数量已达量产的规模。
   雍正沉迷修道炼丹宫人皆知,他还自取道号"圆明居士",经常与王定乾、张太虚等道士一起炼丹。为证载自已的修道心德,还撰写了一本《圆明居士语录》。
    皇帝沉迷修道炼丹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所以在雍正死后,乾隆就发明诏通告天下,说雍正与道人交往炼丹纯粹是"游戏休闲之具","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乾隆"子为父隐",多少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疯刺味道。
   探秘于此,深感补药不能乱吃,是药皆有三分毒,还是食补锻炼保健康,故而七绝记之。

药中总有三分毒,
常服难求得健康。
生命面前人绝等,
管他百姓与君王。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55)
    周阳生

一七九,雍正登基之谜

一一六0
三百年后仍风光
雍正登基谜团藏
一说将十改成于
于字繁体不一样

一一六一
于字繁体不一样
於字八划方偏旁
加之遗诏满汉文
无法篡改颁朝坊

一一六二
无法篡改颁朝坊
二说雍正自标榜
篡位之后写伪诏
掩人耳目成密档

一一六三
掩人耳目成密档
雍正执政不算长
厉行改革动真格
得罪权贵一大帮

一一六四
得罪权贵一大帮
朝野批君十罪状
雍正大义觉迷录
自明心迹洗冤狂

一一六五
自明心迹洗冤枉
雍正初年国库荒
内忧外患朝政乱
雍正铁腕整朝纲

一一六六
雍正铁腕整朝纲
安内攘外操劳忙
国库增银五千万
延续清朝百年长



[注]雍正(1678年-1735年)执政13年,终年58岁。雍正即位时,吏治混乱,国库缺银,坤富国贫,民不卿生,康熙盛世已是一副衰败之象。雍正执政后,铁腕改革,积极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坤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因此得罪了朝野的既得利益者,从而遭受了无数的骂名与诽谤。对此雍正在给田文镜奏折的御批中说自己"就是一汉子",不怕得罪人,希望你们也不要怕得罪人,坚持搞好改革。
   纵观清史,雍正可算是挽救清王朝能再延续百年的皇帝了。他推行改革十三年,去世前为国库增加白银五千万两,为后来的"乾隆盛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有史学家说,如果没有雍正,恐怕清朝在康熙末年就该关门歇业了,也不可能再延续一百多年。
   史学界对雍正是否篡位一直是众说纷纭,自称十四爷胤祺后人的某清史专家说他在研究中发现康熙满文遗诏中没有"皇四子胤禛"的名字,对溥仪发现的康熙遗诏中"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省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提出质疑。
   也有史学家说,康熙十分喜欢雍正的儿子弘历,所以为了清朝永续,就传位给雍正,再由雍正传位给乾隆,是谓"隔代传位"。
   吾探秘于此,感觉雍正有没有篡位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要看雍正执政对清朝的贡献。故以七绝而吟雍正。

铁腕图新整旧纲,
清朝延续百年长。
一生伴有流言谤,
死后仍遭史笔殃。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54)
   周阳生


一七八,王致和"臭"名远扬

一一五一
逸事从此传于坊
今日探秘臭与香
王致和产臭豆腐
慈禧赞为御青方(注1)

一一五二
慈禧赞为御青方
美味细腻松软香
齐名北京同仁堂
康熙年间已名扬

一一五三
康熙年间已名扬
美味传入御膳房
状元题匾龙头绘(注2)
致和酱园蕴芬芳

一一五四
致和酱园蕴芬芳
柳暗花明育春光
致和赶考屡不中(注3)
无颜回家见老乡

一一五五
无颜回家见老乡
自磨豆腐谋生忙
期待来年再应试
无奈又是梦一场

一一五六
无奈又是梦一场
致和日日愁断肠
适逢夏日豆腐馊
不舍加料罐中藏

一一五七
不舍加料罐中藏
月后豆腐绿毛长
开罐满屋闻味臭
谁知入口竟留香

一一五八
谁知入口竟留香
忙邀友人来品尝
友人齐夸味道好
鼓励致和要发扬



一一五九
鼓励致和要发扬
致和欣喜店开张
科场失意另辟径
三百年后仍风光。

[注]1,中华老字号"王致和臭豆腐"与北京"同仁堂"一样,都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至今已有350年。后经王致和后人的传承与改进,"王致和臭豆腐"名声远扬。光绪年间作为"大内上用"之美味,被慈禧钟爱,并赐名"青方"。
2,因慈禧赐名"青方",所以"王致和南酱园"的门匾上被准予彩绘龙头。又有状元孙家鼐、鲁琪光为其题匾。孙家鼐并写两副藏头对联"致和酱园":
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
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
3,王致和屡试不中,无颜回乡,恐因才不相当。传有王致和曾在考场中应景"知味下车"考题,写自己发明臭豆腐的诗,被考官痛骂。王致和《臭豆腐》诗云:
明言臭豆腐,
名实正相当。
自古不钓誉,
于今无伪装。
扑鼻生奇臭,
入口发异香。
素醇饶回味,
黑臭蕴芬芳。
珍馐客人趣,
野味穷春光。
既能饫饕餮,
更可佐酒浆。
餐馔若有你,
宴饮亦无双。
省钱得实惠,
赏心乐无央。

   科场失意,商场得意的王致和还曾在自家店门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可与松花相媲美,
敢同虾酱做竞争。
横批:臭名远扬

  探秘于此,吾从王致和的人生经历,悟出"人生无常,贵在有心"的道理,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结篇之余,吾撰七绝《寄王致和》,记铭中华老字号"王致和臭豆腐"。


科场失意转商场,
柳暗花明登御房。
金匾龙蟠开后世,
中华美味溢天香。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53)
    周阳生

一七七,曾国藩"生挽"恼友

一一四六
销烟英雄英魂茫
名臣国藩小荒唐
平生喜欢写生挽(注1)
癖为活人写挽章

一一四七
癖为活人写挽章
偷偷写来自欣赏
一日联挽友汤鹏
适逢汤鹏闲到访

一一四八
适逢汤鹏闲到访
国藩尴尬又慌张
汤鹏生疑抢联看
怒火中生气断肠

一一四九
怒火中生气断肠
大骂文正太荒唐
割袍断义拂袖去
从此两人不来往

一一五0
从此两人不来往
南亭笔记记周详
笔记出自李伯元
逸事从此传于坊

[注]曾国藩(1811年~1872年),号涤生,谥号曾文正。宗圣曾子弟七十世孙。晚清名臣。湘军创始人、"湘乡派文学"创始人。是左宗棠的荐官人,是李鸿章的老师。
    因其喜欢写挽联,死人不够写,就偷偷为身边的亲朋好友写挽联,并美其名曰为"生挽"。
   据清代李伯元《南亭笔记》记载,曾国藩在家偷偷为好友汤鹏写"生挽",才写第一句就碰巧被汤鹏撞见,恼羞成怒的汤鹏与曾国藩割袍断义,老死不相往来。汤鹏去世后,曾国藩仍为其作挽联:
著书成二十万字,才未尽也;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曾有诗人吴慕亨评价"曾文正联语雄奇突兀,如华岳之拔地,长江之汇海,文字精金美玉。"最后世人推崇的当为曾国藩为乳母写的挽联: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
   此挽联,其义可敬,其德可铭,其心可鉴,令人动情。
   可惜曾国藩未能为自己写"自挽联"。他去世后,其昔日曾受他保举后又成为对头的左宗棠挽联云: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这副挽联,消除了与曾国藩生前的一切不愉之事,客观地评价了曾国藩的一生。
  曾国藩学生李鸿章挽联则铭记师恩大德和丰功伟绩。挽联云: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史上对曾国藩一生褒奖有加,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云:"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可见两人都对曾国藩非常欣赏。
   曾国藩之"家训"为后世推崇,他的"日课十二条",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学经典。多年前我曾写过微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原文摘要如下:
    曾国藩出身寒门,人仕后讲究"内圣外王"的自身修养,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作为自已的座右铭。还时常告诫自已虽位高权重,但却深知"君子当以不如尧舜周公为忧,当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为此他为自已制定了严格的修身计划一一《日课十二条》,即:
1,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若旁骛。
2,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如凝,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绝不赖床。
4,读书不二。书不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需读十页。
5,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是有事亦不间断。
6,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7,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已当成养病之人。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下茶余偶谈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生、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绝不留待次日。

12,夜不出门。旷工疲神,切戒切戒。
   细品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和《座右铭》,他内心的君子之志和德善风范跃然于心。他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座右铭,静修养德,彰行于世,为后人景仰。曾国藩的可铭之处,是来源于思考,这从曾国藩文集中,其政论、家训、伦道、德训、吏文等处处都闪烁着哲光和智辉。
    正如英国有位叫吉普林的哲人所说:"将理性升到热情的最高点,使之歌唱,也让理性来引导你们的热情,使之在每日复活中生存,如同火凤凰在它自已的灰烬上高翔。"
    品悟之余,甚感求学之人都应当:少些功利之心,多些耕耘之志。少些浮躁之行,多些静思之为。是可谓,静心养性,思善积德。
   吾今日探秘,只是写了名臣也是凡人,也做糗事,权当茶余饭后的笑资而已,故七绝记之。

一代名臣性失真,
挽联竟写未成仁。
癖嗔糗事坊隅逸,
臆想天开恼友人。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52)
   周阳生


一七六,林则徐死因成谜

一一四0
为史添乱真相藏
少穆死因史迷茫
清史稿说是病卒
闽杂记说患痢亡

一一四一
闽杂记说患痢亡
坊间传闻不一样
果庵随笔曾记载
厨师下药致命丧

一一四二
厨师下药致命丧
东莞县志逸事详
洋人买通林家厨
夷药导致少穆亡

一一四三
夷药导致少穆亡
朝野纷说难周详
弥留连呼星斗南
家人不解费思量

一一四四
家人不解费思量
错过破案好时光
此时厨子已失踪
携带贿银逃异乡

一一四五
携带贿银逃异乡
捉拿无果没希望
番鬼阴谋终得逞
销烟英雄英魂茫

[注]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少穆,是中国鸦片战争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因虎门销烟,得罪番鬼洋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议和,除割地赔款外,在英国政府的高压下,道光皇帝无奈罢免了林则徐的官职,将其流放新疆伊犁"效力赎罪"。咸丰皇帝即位后,在1849年7月又令"卧病在藉"的林则徐当"钦差大臣"急赴广西平定"天地会"之乱。不幸才行至广东普宁就突然死去。

   据后人追考,林则徐弥留之际所说的"星斗南",指的是洋人聚居的地方叫"新豆栏",闽南话中两者为谐音。可见当时林则徐已怀疑是洋人买通厨子害他,可因当时家人不知"星斗南"是什么意思而错失破案良机。
    探秘于此,七绝记之。

少穆销烟震番邦,
英雄遭贬到新疆。
途中忠烈魂飞去,
骤死原因史未详。

七言乌龙诗
史海探秘(151)
   周阳生

一七五,宰相刘罗锅是戏说

一一三二
冒称奴才遭祸殃
刘墉何曾罗锅样
清朝选官有条件
身言书判选才郎

一一三三
身言书判选才郎
身即仪表要堂堂
言为口齿要清晰
书是写字需漂亮

一一三四
书是写字需漂亮
判即思维要明朗
刘墉若是罗锅儿
怎能被选入朝堂

一一三五
怎能被选入朝堂
刘墉也非状元郎
当年乾隆重民才
委屈宦子二甲当

一一三六
委屈宦子二甲当
只因其父列朝堂
其父诤臣刘统勋
乾隆时期有名望

一一三七
乾隆时期有名望
清朝时代无宰相
最高官衔大学士
官制承于朱元璋

一一三八
官制承于朱元璋
宰相权重乱朝纲
成立内阁理政务
一切权力归皇上

一一三九
一切权力归皇上
无奈戏说溢于坊
一部宰相刘罗锅
为史添乱真相藏



[注]刘墉(1719年~1805年)字崇如,号石庵。是清朝政治家、书法家。一生以清正廉明门闻名于世。1805年1月病逝,嘉靖帝赐溢号"文清",追赠太子太保。
   清朝官衔中没有"宰相"一职,以内阁大学士代行权力。原因是明朝初年,宰相胡惟庸专权,被皇帝朱元璋诛杀,并将一切权力收归自己。清军入关后,也延续明朝官制,不设宰相一职。
   刘墉科考时,因乾隆注重在民间选拔人才,虽然刘墉的才学卓著,可当状元,无奈其父刘统勋是皇帝身边的重臣,所以就被皇帝定为二甲进士。
    关于刘墉的"罗锅"一说,恐与嘉庆皇帝看80岁高龄的刘墉腰有点驼,谑叫刘墉为"刘驼子"有关,据考古发现刘墉的遗骸有1.9米高,个高年长,难免有点驼背,应不足成为刘墉是罗锅的依据。
   至于坊间流传的刘墉奉对乾隆"罗锅诗",被乾隆赏识,当场点为状元一说,恐为后人杜撰,其诗云:

背驼负乾坤,
胸高满经纶。
一眼辨忠奸,
单腿跳龙门。
丹心扶社稷,
涂脑谢皇恩。
以貌取才者,
岂是贤德人。

   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首诗肯定不是刘墉所作。因为他不可能,也不敢当着皇帝面说出"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这种大不敬的话。加之诗中"一眼辩忠奸",明显是说后来为官时与和坤的斗争。"单腿跳龙门"是说刘墉当状元。在刘墉未入仕之前,是不可能作出如此内容之诗的。所以我认为此诗也是坊间文人之"戏说"罢了。
探秘于此,吾七绝说史。

崇如并非驼背郎,
荣登二甲列皇榜。
文渊学士政廉躬,
史是清朝无宰相。

 

  • 上一篇: 【周阳生】七言乌龙诗史海探秘连载1-50(一部)
  • 下一篇: 【周阳生】七绝-《春江夕唱》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8 金石秀水文学艺术网电话 13201781298 QQ:307816818 微信:13201781298陕ICP备07006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