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闲情偶寄
美味野菜芦蒿薹
芦蒿该算是南方菜,我生在北方,一直长到成人始终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菜肴。只身来到南方,邂逅芦蒿的时候,它是一种稀有菜,在酒店算是一种高档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一步一步地朝着平民菜的路上走,慢慢地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一道比较常见又让人喜爱的菜肴。
其实,吃食芦蒿,早在千年之前就有。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里写有这样的句子:“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句里写的蒌蒿,就是芦蒿的别名,它还叫水蒿、水艾。诗人把它和芦芽一样都看作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
初遇芦蒿的时候,我就被它的清香及脆嫩爽口所吸引,引为爱物。但那时芦蒿的身价确实是有点偏高,更多的时候是来自遥远的昆明,有时候,甚至动用了空运,也难怪芦蒿的身价不菲。
芦蒿性喜湿地,耐阴,多生长于林间、山沟、河谷两岸,在平原上,也生于水沟边,塘沿及水田埂边。从外形的色调上来区分,有青蒿和白蒿两种,青芦蒿嫩茎青绿色,白芦蒿嫩茎呈浅绿色。人们最早吃食的芦蒿,就是这些生在田野间的野蒿,除了固有的脆嫩爽口外,其清香味更甚,鲜美味更浓。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芦蒿,垂青芦蒿,芦蒿的市场需求量也在日渐增大,单凭那有限的自然产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们便着手培植芦蒿。人工培植最大的好处就是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让芦蒿冬天不少、伏天不缺,一年四季都能登上人们的餐桌。为了能保证四季不缺,芦蒿的培植分为冬春和夏秋两季,相比较而言,冬春季的芦蒿培植因为需要搭置大棚,投资大,而且上市时正赶上年头或年尾,价格一般就比较高。而夏秋季时培植,因季候的原因,投入相对就少得多,那时候上市的芦蒿是真正的平民菜。芦蒿因自身有比较强的可逆性,一般都不会招虫灾,不需要用农药治虫,所以,无论是野生还是人工培植的芦蒿,都称得上是绿色无公害蔬菜。
在芦蒿培植上,南京的八卦洲起步比较早,不但做出了成绩,也做出了品牌,当地人用自己勤劳和智慧给芦蒿添加了翅膀,让它飞向全国各地,带来源源不断的效益。当地人还对芦蒿作深加工,开发出了芦蒿干、芦蒿酒、芦蒿茶等系列产品。
芦蒿最常见的吃法是以炒为主,可以辅以香干、腊肉或鲜肉丝,宜旺火快炒。下锅前,可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样炒出来的芦蒿更显鲜嫩。数年前,我曾读过扬州散文作家朱千华先生写的一篇和芦蒿有关的文章,他善饮,有一次,在古老的东关街上,他选了家酒肆,点了份炒芦蒿下酒。芦蒿菜是装在白底青花的瓷盘里的,色调的搭配非常地完美,酒也喝得尽兴,到最后,他这样写道:芦蒿吃完了,瓷盘里只余下青花。读这样的文字,给人微醺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