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抓羊肉
羊肉是冬令食补佳品,此季该正行其道。
吃羊肉,寻常不外乎烧、炖、涮及做汤,但我更钟情一种近乎原始、携带异地风情的吃法,那就是手抓羊肉。不过,与其说是钟情,倒不如说是留恋和怀念来得更确切些,感觉上,手抓羊肉早已走远,远过了山一重、水一重,远出了视线所能及的范围,只留一些淡淡的香氤氲于心间,时时撩拨着我的心弦。今宵,就让我陪你,沿着文字的足迹,去西北的草原上作一次美食之旅。
手抓羊肉是青海高原上一道传统的小吃,因为在吃食的时候,吃者是以手抓之,故名手抓。
手抓羊肉的形成,是与藏族同胞依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密不可分的。在草原上,牧民们吃食手抓,简单便捷。当场宰杀肥羊,投入清水中,不添加任何的作料,煮至六七成熟,这样的羊肉,牧民称之为“开锅肉”或是“白水手抓”,细看的时候,肉间常常还是带有血迹的。牧民们最是钟情这种开锅肉,肉质嫩而不生,鲜美之至,属于原汁原味。但这样的原汁原味对于一般的远方来客说,是无缘消受的。对待客人,藏族同胞知道要“另起炉灶”,要将肉煮得烂些,要加些相应的调料,吃食的时候要有椒盐、蒜泥等辅料……
手抓羊肉以胸部和肋条肉最为鲜美,是手抓中的上品。另外在吃的时候,藏族民间还有些很有趣的习俗。如先把羊尾巴献给最尊贵的客人,等客人接过了羊尾巴后,其他陪同者才能抓肉食之。还有,小伙第一次到恋人家,未来的岳父母一定要敬他一段羊脖子肉。羊脖子上颈椎骨节节相连,很难吃尽,但这难不倒藏族小伙,他能吃得好像骨头上从来都没长肉一样,这就是民间流传的“羊脖子骨头考女婿”的习俗。
我第一次吃手抓的情景而今依然历历在目,但每每忆起,都会脸红一次。
那时候,我和堂哥一道去一个叫切吉的老农场收购货物,货收齐的时候,正赶上天降大雪,一时找不到运送的车辆,竟是被困在切吉了。晚上寂寞,酒是好东西,可以打发时间,又能怯寒。下酒的菜就是手抓,我们特意让房东给做的。那位藏人很是善解人意,告诉我和堂哥,煮肉的时候特别注意了火候,并给添加了相应的调料。接下来,就是我和堂哥大快朵颐的时间了,一瓶高原上的青稞酒、一盆香喷喷的手抓肉,让我们少了寒意、忘了被困的愁。
可是第二天早上,我和堂哥不约而同地闹起了肚子。起初,我还怀疑是藏民给我们的羊肉有问题呢。后来听了那位藏人的解释,我才释然。
原来,当你以手抓羊肉为主食的时候,尽量不要吃饱,因为羊肉不太容易消化,吃多了容易伤胃的。再有,那位藏人说了,尽管煮肉的时候,他是给我们加了火候的,但估计我们还是不太适应,所以才会出现闹肚子的情况。唉,我们又能怪谁呢?要怪,也只能怪自己,谁让你入乡不问“俗”的呢?但想来也还有值得庆幸的一面,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和手抓羊肉第一次接触不愉快的插曲,为日后更为亲近铺下了坦途。
现在,手抓羊肉早已不单单局限在高原上了,走出草原、走下高原的藏族同胞,把这道菜带向了全国,因了这手抓羊肉,让更多的人见识了他们的粗犷、他们的豪放、他们的热情,还有虔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