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服务|生活|常谈|作者一|作者二|作者三|书法|绘画|红山文化|图片|下载|名家|教学|影音|党建|用户
 
袁华 春天 看柳
 更新时间:2015-8-11 13:48:32  点击数:1184
【字体: 字体颜色

第二辑  闲情偶寄 

春天  看柳

早春时节,喜欢看绿柳初绽的芽蕊。我还喜欢把柳条儿称作是柳丝,一句春风杨柳千万条,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让我看柳的眼神,每每都格外地生动。诗人都说那初绽的柳叶芽就是柳眼,我生动的眼神与她相望,便是与之眉目传情了。

与柳结缘,当是从孩提时代开始的。

早春二月,乡间的树种里,柳树算得上是最早从严冬里苏醒过来的,柳芽儿刚冒那点鹅黄的时候,柳条儿便可以做柳笛了。选那比筷子略粗的柳枝,用双手慢慢地、均匀地用力拧,待皮儿和枝杆间有了间隙,完全松动了,就可以轻轻地把枝杆儿抽出来。去了粉白的枝杆,得一完整的柳树皮管,视情况而定,截成长短不一的段,于段管的一头,轻轻地除了外皮的绿衣,匝扁口,再稍加修整,就做成了可以吹响的柳笛了。皮管儿的长短粗细,决定着笛音的厚重、清脆及悠扬。

柳叶儿长出来了,细细的,长长的,柳丝儿已经不能再叫柳丝儿了。她丰满了,张扬了,春风里尽情地舞动着,摇曵着我们的眼光。我们又在打着她们的主意呢,年少的我们不知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不懂得折柳赠别的我们,是想着要用柳条编帽子呢。那是从电影里学着来的。多少次,多少回,总见那些雄纠纠的解放军带着这绿色的柳帽踏上战场,或是隐藏在敌后,每每都让我们心生憧憬。柳帽带在我们的头上,手拿着木制的手枪,呵,我们也就成了电影镜头里的解放军了。

读书了,长大了。学了唐诗,读了宋词,就知道,原来千百年来,乡间最通俗的柳一直都长在唐诗宋词里呢。让诗人津津乐道的,不但有柳的干、柳的枝、柳的叶,就连那无香无艳的柳絮也给人诗兴,一句“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让人倍觉柳絮的可爱。还有那句“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除了诗意,更有才情。这样的诗词故事,我爱听。只是后来,读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句子,对这“柳暗”一词总是有些不甚明了的,老师的讲解似乎也很是模糊的,一带而过。结果这样的不甚明了,一直到了多年后,我才在一篇文章里找到答案。原来,这柳叶儿初生的时候是呈嫩黄色的,诗人习惯称之为柳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柳黄会越来越浓,就渐渐地变成绿色了,叫柳绿。而再过些时日呢,这柳叶长成,柳条随风袅娜飘拂,可以将湖畔、小道、庭院遮蔽了,这时候,那样的嫩黄早已不复存在了,而变成了深绿色,诗人称之为柳暗。长了这知识,再去读放翁的诗句,感觉就明朗多了。

柳,她没有花,没有香,有的只是潇洒的风姿、养眼的绿意。但只此两点,惹得了几许青睐的眼光,足够了。

已有多年看不到家乡的柳了,听说,因柳树成材周期过长等因素,眼下的家乡里也少有人再植柳了。但客居的扬州城内,或许是因为一位帝王的缘故,这儿是柳的家园。城市的绿地上多可见到柳的身影,连成片的,从小秦淮河畔一路上溯到红园,到乾隆水上游览线,甚多。在瘦西湖内,长堤春柳,是“二十四景”之一。数百米长的路段,一柳一桃,这样的时节,碧柳红花,相得益彰。

呵呵,有这样寻常之柳点缀着绿杨城郭,妆扮着烟花三月,算是给这座城市锦上添花了吧。

  • 上一篇: 袁华 手抓羊肉
  • 下一篇: 袁华 照片上面读春秋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8 金石秀水文学艺术网电话 13201781298 QQ:307816818 微信:13201781298陕ICP备07006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