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树群先生书法审美
翻开中国的书法史,凡是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几乎无一不是广义上的“美学大师”,他们将美学从心里融入书法艺术之中,如王羲之、王献之、王铎、欧、柳、赵、颜、苏、黄、怀、米等。
胡树群先生的书法,以他铁线俊爽、天资神纵、情绪纯净、意蕴超群的书法语言,负载着一种现代浪漫主义的审美理想。成为中国现代书法家中最富浪漫色彩的代表之一。笔者试图通过先生的生平、做人、书法实践、书学散论及诗歌等,谈谈他为什么会产生如下审美理想及其在书法创作实践中又是如何实现这一审美理想的过程。
一、格于魏晋间
自从秦始皇昭示天下的书同文之后,中国的文字书写有了统一的标准。唐太宗即位,刻《淳化阁帖》,从此帖学盛行。欧阳修、苏舜钦、王安石、苏轼等北宋诸大家相继崛起,他们在统一的法则下注重个人意趣的自由张扬,不约而同地将创造的视线投向了行草书,借助无穷、跌宕起伏的线条表达自己无尽的情感,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书法审美领域,形成了一股越齐梁隋唐而向慕魏晋的超逸天成的大写意时风。这种时风表现在每一位书法家身上,就在于各自对笔墨技法的智慧超越,表达创作主体深层次的天然资源和精神气韵。
胡树群出生在旬邑县一个布衣之家,家庭贫寒,学业却非常优秀,小学时的毛笔字就受到了良师的很好教育,12岁能书写几米大小的仿宋字、黑体字,令观者赞叹。初高中时又对唐诗宋词喜爱有加,就任县中的学生会主席,他家距学学校四十里山路,背一次干粮倒成了背两首唐诗的大好时机。参加工作后,他一步一个台阶,临退休时,官至副厅级。先生做人的准则是“宁可不如人,不能不是人”。他曾步刘禹锡《陋室铭》之韵创作了《公室铭》即:位不在高,有为则明。权不在重,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惟民是听。政绩上阶快,脚步入户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俗情。可以解倒悬、挽狂澜。无亲情之乱耳,无名利之劳形。兰考焦裕禄,西藏孔繁森。众人云:“公仆精神”。
细观与胡先生往来之人,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官场精英。上至中央,下到地方,而他只交朋友,却不做交易。就连出于自己之手的毛笔字都极少主动送给领导;二是学长朋友式的人物,这一类人物对他影响大,启发深。他们大都是寻求个性,思想解放者,可以说人在某种程度上启发、甚至是对他书法艺术上追求狂放颠逸的魏晋风骨与彰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是平生知己,与他赤诚相见,在一起探讨书法艺术,对他书法说不字的人;四是买不起字却热爱中国书法艺术的人。他常常和省文联及一些艺术团体,组织送艺术下乡,将自己的书法艺术送到工矿、农村、边塞哨所。
先生在书法艺术上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废万张纸。当然,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一主张,首先酿就了他瑰丽多彩的感情世界。“大漠趋车急,暮云垂天低,千里无人烟,风卷石头飞”、“朝辞京华艳阳天,书画交流到南韩,济州风雨多变幻,故乡明月招人还”、“短笛啸长歌,小泉涌大流”、“驼铃声声征人泪,丝路漫漫独关情”、“冬赐太白一银冠,秋赐龙凤两金衫,江北第一景谁写,李白无奈墨泼山”。从他如此严谨的诗句中,笔者感悟到了其读书之多。先生访问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万里之行怕是多多有余。他从小学时就练习写毛笔字至今,已近60年,如果每天只按照一张纸计算的话,先生已写过了两万多张纸,尤其是他80年代进入西安美术学院任副院长以来,哪天不是十张八张几十张地写。写了几十年的字,笔下的墨线如铁丝一般,人们称他为“铁笔胡”。胡树群先生嗜砚如命,骨子里保持着魏晋雅士的风流骨气。魏晋人的格调在他的书法实践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认为“草书不入晋人格,皆不能为上品”,他主张字的结构上要一任自然,字要大小相称,肥瘦相间,这些观点与王羲之所言的“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结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先生书法格调于魏晋之间,最根本是表现在他的思想境界上不落俗套,其次才是他追求书法要重精神、重笔墨之外的韵致。然而时代不同,人各有其性情,在铁笔胡这种如似魏晋人的风格神韵中已多了一种生命的激情和自我的任化。